分享

「尿常规结果」潜在的N种误区

 余舍我的图书馆 2016-10-10



尿液检查包括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与疗效观察、职业病的辅助诊断、安全用药的监护等等。


但是,尽管尿液标本的采集比较容易,化验设备简单,化验操作也不复杂,而化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的情况却是常见的,甚至会有与之相反的结果。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因素有临床用药、实验室、保存条件等。有研究发现,化验前错误占总化验错误的46%-68.2%,Astion ML等人报道该比例高达71%。

1
尿液采集时的影响。


1.病人信息张冠李戴;


2.因处于经期的尿液标本,可有红细胞偏高的情况;


3.患者的生理状态。如:餐后验尿糖会致假阳性、高寒高温的环境中或激烈运动后验蛋白质可致假阳性等;


4.标本混有其他杂质,如:混有消毒剂致潜血的假阳性;


5.肉眼血尿可造成尿比密测定增高,尿酮体、尿糖、尿胆红素等假阳性。

2
标本放置时间长可能产生的假象。


一般来说,新鲜尿液最好在2h内化验完。杨燕等人发现,3h后红细胞大量溶解;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可对有形成分进行分解,会消耗掉尿糖,如大量繁殖还会使尿液呈碱性;尿胆原就会被氧化成尿胆素呈现出假阴性的结果。

3
药物带来的影响。

患者若服用奎宁或嘧啶类药物,则会导致尿液呈碱性,检验下的尿蛋白指标呈阳性;


服用了阿司匹林,则会导致尿液中胆红素显著上升;


长期服用氯丙嗪等药物,因而出现胆红素假阳性;


利福平致尿胆红素、尿胆原假性增高;


异烟肼,水杨酸,静脉给糖可致尿糖假阳性;


利尿药,大量维生素C可致尿糖假阴性;


尿中含有大量的头孢酶素或庆大酶素等均可使白细胞结果出现假阴性;


某些药物如呋喃坦啶等可产生白细胞假阳性。

4
临床常用化验方法局限性导致的假象。

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但在尿干化学方法检测的只是丙酮和乙酰乙酸,由于丙酮和乙酰乙酸具有挥发性,易得假阴性结果;白细胞用的是粒细胞酯酶法,主检中性粒细胞,而尿中出现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的白细胞时可呈阴性;维C因其还原性,对于隐血、胆红素、亚硝酸盐等可造成假阴性;检测尿蛋白质时的主要对象是清蛋白,该方法对清蛋白的敏感性明显高于球蛋白,不与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反应,因此阴性的结果并不能排除这些蛋白质的存在。

5
化验人员可能引起错误。

尤其是实习生或新人,因工作经验或工作能力问题,在化验时有时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工作马虎、没注意试纸条潮解等,易致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


总而言之,虽然这尿常规看似较为简单,但其结果又不可小觑,想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化验结果,是需要医生、护士、化验人员、患者共同配合完成的。当然,从以上所述的来看,临床医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仅仅依靠辅助科室的实验数据,更多的是要综合患者的临床状况来作判断,这样也就可以更加客观真实看待实验数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