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旋风少女fbp 2016-10-11


   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反映,而朗读能力培养是对中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课文的理性分析而忽视对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培养的观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让学生认识朗读的作用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句话、一篇课文,看一遍与读一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富有感情的朗读,其原因就在于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对书面文字进行弥补,能使静止在纸上的人物和事件活跃起来,显得丰富多彩。朗读能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地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二、诱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良好的课堂氛围情境是诱发朗读激情重要的外在因素。中学生大多数缺乏一定的朗读能力,主要因素是缺乏“境”的感染。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诱导学生慢慢地“融情入境”、“披情入文”,渐渐培养朗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热爱朗读。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不但能成为师生传递信息、表达感情、沟通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能够营造出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诵,是口语表达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情志,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提高朗读能力或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训练的促进作用。

       就朗诵的体裁而言,最佳的是诗歌或散文。诗人顾城曾经说过,每一个16岁的少年都是诗人,在青春阶段的中学生对诗歌应是非常热爱的。因其具有强烈的感情,鲜明的节奏,通过朗诵最能体味其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音乐美,而且语句短小,琅琅上口,学生易于模仿。

       在朗诵诗歌前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握好作品基调,包括:创作的背景、作品主题和情感基调等几个方面。之后,则可以进入“角色的体味”——进入角色、进入情境,在试读时就可进行诗歌的“情感起伏设计”和“褒贬色彩揣摩”,与作者一块,同悲同喜,同爱同恨,同歌同哭。

     完成了角色的体味后,关键是语调的掌握。语调除了表情还有达意功效,能揭示说话人内心活动和性格,一般来说凡激动和惊讶的情绪下,人们的语调大都高昂,而沮丧时,语调大都低沉。朗诵时切忌总使用自己的习惯语调,必须学会从作品内容出发,改变自己不适宜的语言习惯,恰当再现原作内容。教师要拿出重点的句、段进行反复对比朗读、示范,让学生仔细领悟语气的运用。在朗读教学中,因诗歌朗诵有很强的表演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感受成功和不断训练的舞台,例如,举行配乐朗诵会、创作诗歌朗诵会、课前两分钟朗诵等,要求人人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变化中体味读书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分角色让学生朗读,指导读出一个愚蠢而又自负的皇帝,模仿两个能说会道的狡猾骗子,表演一个老实巴交而又不敢讲真话的老大臣,饰演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学生一般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其他同学也会兴趣盎然,大有跃跃欲试之意。

  此外, 朗读的形式,除了分角色朗读外,还可以是个人朗读、分组朗读、齐读、交替朗读等等。

  四、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不同体裁的作品在朗读时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够把握常见文体朗读的特点,就不至于把一篇好文章读得支离破碎,更不会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了。如《背影》以低沉和缓的语气,《有的人》以赞扬和轻蔑对比的两种语气,《最后一次讲演》以激越愤慨的语气等等。实践表明,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能这样操作,使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效果一定是很明显的。

  总之, 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投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去感受、去联想,进而汲取文章的营养,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