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广大语文教师都已有明确的认识,并大力倡导。但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课外阅读,那就该让学生在课外自由地阅读,教师不必干预。实际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如何呢?学生读文学名著的非常少,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把课外阅读活动组织起来,使素质教育在课外阅读中得到更有效的实施。
一、组织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目前学生最喜欢读的课外读物是武侠言情、卡通画以及其他所谓“休闲”的读物,这些读物并非不可读,只是沉湎于其中而不顾其他,阅读品位单一,阅读能力及鉴赏能力得不到培养。再者,有些出版商利欲熏心,出版一些不健康的读物,如目前学生们喜欢看的日本卡通画有的充斥着暴力色情的内容,这些读物对中学生有害而无益,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腐蚀他们的精神。这种具有有明显的随意性、散漫性的课外阅读,能取得较好的阅读质量吗?
当今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知识面狭窄,这是为何?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上仍以“灌输”为主,以及“应试教育” 的严重影响。也不能说语文教师不重视阅读能力训练,只是他们更重视的是阅读应试能力训练。在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设置中,阅读题的分数约占全卷分数的三分之一,分量不小。于是有的教师布置数量众多的各种各样阅读题,强化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得分能力。殊不知,这是走入了死胡同里东碰西撞,纯属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并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良策。
中学生没多少“闲时”博览群书,因为功课太多,作业量太大。有的学生在校自习课时或在家里看课外书,甚至会被科任老师或家长批评制止,这些师长们认为中学生应一心扑在功课上,不必在课外读物上浪费时间。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把课外阅读活动组织起来,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学习知识,提高素质。
二、有组织的课外阅读的目标与实施
我们不妨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校自读课外读物。这一节课外阅读课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要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指导学生将课文之所学,应用于课外阅读,让学生不仅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作品书籍,还要阅读自己不感受兴趣而又很有益处的作品书籍。在如此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易调动。这一节的课外阅读课的活动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但无论怎样都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重视德育,关注社会,增强责任感
与课文学习相比,课外阅读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着比课文学习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列出一批优秀书籍的书目,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选择,引导学生阅读优秀读物,优秀读物具有塑造人品的的巨大力量,具有很好的德育功能。
报刊能及时详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信息量大,是中学生了解象牙塔之外世界的一扇扇窗户。学生喜欢读报,这正是我们把课外阅读和德育结合起来的有利条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道通过报刊关注社会民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报刊所登载的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我们要善于从正面来引导学生,否则也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阴影。今年,各地报刊纷纷报道湖南常德发生一宗惊人的抢劫运钞车案,张君等一伙丧心病狂的案犯的犯罪行为本该被诅咒遣责,却有人认为他们犯罪是生活所迫,犯罪也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有一天,笔者就听到有一名学生把童安格的《把根留住》中的一句歌词改唱成:“为了生活,我们杀人放火。”或许这名学生只是开玩笑地唱,并无恶意,但也让人感到不安。于是便利用课外阅读课组织学生阅读2000年9月26日《广州日报》关于常德一案的报道,并以“人应该怎样生存”为话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法制观念。关于报刊的课外阅读课,最好由学生在浏览报刊后选择一些社会焦点问题来展开讨论,这是一种具有评判性、创造性的阅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听说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崇尚真善美、鄙弃假恶丑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有组织的课外阅读虽然是课内进行,但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状况,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运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和阅读与讨论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养成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泛读,以求广博。为了帮助中学生扩大知识面和信息量,应让他们阅读涉及各类学科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书刊,而不局限于语言文学。在这一节课里,可让学生在课堂里自主地阅读,可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看书读报。老师要指导学生采取浏览性阅读、认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等阅读方式,勤作笔记,摘抄资料。
精读,以求深入。阅读优秀作品,学生如能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还能受到美感、理智感、道德感等到熏陶。对短而精的作品可安排在一节课完成,篇幅较长的作品可分阶段阅读或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然后利用一节课在课堂对作品进行探讨,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更显重要。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读书时勤于思考、敢于讨论,可以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及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激发兴趣,促进写作
学生写议论文,用来用去的都是一些陈旧的甚至老掉牙的事例,似乎无他。例如张海迪的故事十分感人,但有的同学论证自强自立时用它,论证勤奋与成功时用它,论证爱国主义时也用它,让人哭笑不得。是没有新鲜事例吗?不是。是学生不读书看报吗?也不完全是,主要是学生阅读时不用心思辨,不写读书笔记,于是许多很好的材料便成过眼烟云,致使缺乏新鲜论据可援。
在有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把读与写结合起来。首先要创设激发写作欲望的情境,学生经过泛读精读和讨论后,对作品会自有一番见解,对社会人生也会产生许多感想,油然而生表达的激情和灵感,跃跃欲试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此时此境中而成的作文必有独到的见解,意义深刻。教师要把握良机要求学生及时将所思所感付诸笔下,此外,还要做必要的督促工作,因为有些学生会因功课繁重或者惰性因素的影响而懒得动笔。
当然,这一节有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不能取代学生所有的课外阅读,它的作用主要在于鼓励和引导。在有组织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要明确读书的目的与范围,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课外阅读引向深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多种品位的阅读风格,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兴趣。
[出处:大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