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牛河梁||牛河梁玉器赏析(1.3)|神奇的古玉瑰宝|牛河梁玉器精华

 心享玉德 2016-10-11


中 国 · 牛 河 梁

 这里,被誉为—  —

            中华文明之源

            中华人文之祖

            中华宗教之始

            东方文明的曙光

            人类文明发祥地

            ……

 这里,已成为—  —

            世界文化遗产(预备)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辽宁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

            朝阳市文化旅游牵动战略龙头产业

            ……

 这里,将成为—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

            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验区

            全世界华人祭拜母祖(共祖)的圣地

            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

            国际知名文化遗产旅游区

            ……

         ……

         ……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niuheliang888

长按“图标”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此微信号:

第三节牛河梁玉器精华

牛河梁遗址已发掘的9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墓内多为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极少。尤其是大墓惟玉为葬。因此,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器,是红山文化鼎盛时期,也就是中华民族在北方出现的第一个文明“古国”时代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社会性的玉器。据统计共出土183件之多。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玉器中,不乏精品之作。

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体高10.3厘米、宽7.8厘米、厚3.3厘米。淡绿色,微泛黄。通体精磨,光泽圆润。背部呈现红褐色沁,龙体一面有白色斑,近耳部有一道裂纹。玉猪龙整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又似玦。身体扁圆而厚,头部硕大,额部突起,两只大耳高高竖起耸出头顶,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圆眼睛略微突起,正视前方,炯炯有神。鼻间至吻部有多道阴线皱纹。吻部前突,口略张开。首尾缺口完全断开,尾部略细且圆滑。中央有一对钻大圆孔,背部靠颈际有一个小圆孔,空缘不够规则。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胸前。


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体高7.9厘米、宽5.6厘米、厚2.5厘米。白色蛇纹石。玉猪龙整体卷曲如环,头尾切开又似玦。身体扁圆而厚,头部硕大,额部突起,两只大耳高高竖起耸出头顶,似在微微扇动,极有动感。眼睛突显,鼻间至吻部有阴线皱纹,吻部前突,口略张开。首尾未完全断开,尾部略细且圆滑。尾部有残迹。中央有一对钻大圆孔,背部靠颈际有一小圆孔,孔缘不够规则。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胸前。


斜口筒形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18.6厘米、斜口部最宽10.7厘米、平口长径7.4厘米、厚0.3~0.7厘米。深绿色。质地匀称,内外磨光,长筒形,筒扁圆,上大下小,长筒面略有内湾,内壁及上下端有掏芯时线切割痕迹。由短边中部为起点,向两边切割,由左至右钻大半圈,由右到左钻小半圈。一端斜口外敞,开口缘部呈刃状,长斜面有裂纹,斜口边缘有明显残缺,上端外侧有白色斑块。一端平口且口小,平口一端两侧各钻一小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头下,长面朝上,平口朝左。因形似马蹄,亦称马蹄形玉箍。


玉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8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外径6.5厘米、内径5.4厘米、厚0.4厘米。淡青色。质地匀称,通体磨光,光洁圆润,有透明感,一侧有散装淡橙色斑痕。正圆形,环体较细。内援平,外缘呈弧形,环两面略显平面。出土于捡骨二次墓葬室的西南角。


梳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9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6.2厘米、宽2.4厘米、厚0.4厘米。淡绿色,表面有白色斑块。偏平条状体,两端呈弧线状,上端呈弧线状,边缘有刃,中央有一小孔,小孔下方左右有一对稍大的圆孔。下边缘有三组不规则齿状突,似梳子一般,故名梳形玉佩。出土时置于墓主人腹部,陈于一件石钺之上。


玉蚕蛹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1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长12.7厘米、最大径1.9厘米。乳白色,布满灰色斑痕。剥蚀严重,两侧有内凹的坑点。圆柱体,上端圆平,下端呈圆锥状,胸腹部饱满。上端近头部打磨出一匝凹弦纹,以突出头部,腹下磨出节状,似在爬行。出土时置于墓室南壁下。


双人首三孔玉梳背饰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6.8厘米、最宽3.1厘米、厚0.6厘米、圆孔径1.5厘米、小孔径0.35厘米。通体呈白色,表面有黄褐色斑纹,如生锈一般,似自然沁色。上端呈三联弧形,中间有三个较大等距圆孔相连,下端平直呈拖座状,在下端边缘处,每个圆孔下方各钻一小孔。上下两排孔之间有一凸棱,棱上阴刻数道短斜线。两端为形象相同的人首。戴冠,冠上阴刻短斜线,额前凸,面部稍有内凹,眼睛略突,蒜头鼻子最为明显,嘴微微张开,尖下颌上翘,脸部表情十分生动。出土时置于墓主人颅骨右下侧。


玉兽面牌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文物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高10.2厘米、最宽14.7厘米、厚0.4厘米。淡绿色,有白色斑。薄片状,体薄,两面都打磨平整,一面有一道裂纹。双面雕出兽首形象,头部平面展开,大耳外扬,耳端起尖,两耳根分别有阴线纹。两圆形钻孔似为双目,双目之间有上弧线、下弧线对称的阴线纹。下弧线处有左右两孔似为鼻孔,鼻孔下又有阴线纹似双唇,嘴部的两侧端均呈外突状,下颌呈上宽下窄状,下颌中部有两个对称的小穿孔,表面虽经磨制但不光滑。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腹部,陈放平整。


玉龟壳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龟壳背长5.3厘米、宽4.1厘米、腹部残长4.5厘米、宽3.8厘米、腹甲大孔直径2.3厘米、通高2.7厘米。淡绿色,腹甲边缘有褐红色沁。龟壳平面近椭圆形,首部稍窄,尾部稍宽。龟背隆起有三道棱脊,中脊最高,用阴刻线刻出规整有序的龟背纹。龟背的周边磨薄,以显示裙边。龟的头尾作收缩状,俯视不见头尾。腹甲边缘刻画出放射状短线,龟背和腹之间切割楔形槽,腹部中间有一圆凹窝,背腹之间前后穿孔并与腹甲圆凹窝相互贯通。这种前、后、底贯通孔的玉龟在出土的玉器中极为罕见。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左胸部,腹面朝上。


玉琮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高2.8厘米、长3.8厘米、宽3.2厘米、孔径1.1~1.4厘米。淡绿色,有浅红色和白色斑点。圆角长方体,柱状,束腰形,两端面外廓方圆形,端面都磨出内凹面。中心对钻一上下贯通的圆孔,边缘局部略有残缺。因形似竹节,亦称竹节状玉珠。出土时置于墓主人肚脐部位。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直径14.7厘米、孔径7.2厘米。灰白色,间有黑色和黄色斑纹。体扁平,外廓近似不规则方而四角为弧形,上窄下略宽。上端钻两个小孔,中间大孔近似圆形,壁面中鼓外薄,内外边缘呈刃状。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双小腿骨下。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直径12厘米、大孔径3.9厘米、厚0.6厘米。碧绿色,有白色和黄褐色斑。外缘呈方圆形,内孔呈圆形,两面中部略鼓,边缘薄似刃。上端靠近边缘中部对穿三个小孔,左右两孔为对钻,中孔为单钻,右侧边缘有残缺。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头骨侧颌下。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直径5.7厘米、孔径2.4厘米、厚0.4厘米。淡绿色,有线状白色和黑点状斑。通体磨光,圆润洁泽。内外缘都有雨较规则的圆形,壁体中部圆鼓,边缘磨薄。中孔大且圆,上端靠近缘边中部对钻一小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小臂内侧。


勾云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8.8厘米、宽4.3厘米、厚0.5厘米、孔径1.2厘米。淡绿色,泛黄,一角有黄褐色斑。长方形,偏平,无纹饰。中心有一圆孔,外四角呈圆形卷钩,上两卷钩上撇,下两卷钩下撇。卷钩中部大凹,边缘打薄。以圆孔为中心,上下对称的4个外凸的圆角,似馒头状,右下角残缺。凸角间为外弧状,器形外缘为刃状,背面平滑光素。长边近圆斜钻一小孔,是先在边缘刻槽,由槽内向背面钻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肩上部,其下叠压一件玉璧。 


双联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5.5厘米、最宽4.7厘米、大孔内径1.9厘米、小孔内径0.6厘米、厚0.3厘米。淡绿色,有淡褐色斑痕。体扁平,整体近似于边角圆钝的三角形,有凹点坑。上部穿一小孔,下部穿一大孔。通体中间厚,边缘薄且呈刃状。两孔之间的边缘处双向磨出对称的沟槽。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的右肩部,两壁叠压。


双联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6.1厘米、最宽4.9厘米、厚0.3厘米。淡绿色,有黄褐色斑痕。大小二璧相连,小璧上边缘略窄,下边缘略宽且与大璧相连,大璧近似圆形。上部穿一小圆孔,下部穿一个大圆孔,通体中间厚,边缘薄且呈刃状。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的右肩部,两璧叠压。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直径7.8厘米、孔径6.2厘米、厚0.7厘米。淡绿色,一侧有红褐色斑,光泽圆润。镯体为正圆形,内缘磨平,外缘起鼓,截面呈钝三角形,通体光素无纹。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腕部。


勾云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二点一号冢2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14.2厘米、宽4.6厘米、厚0.45厘米。黄绿色,有白色斑。长条片状体,一端略宽,另一端稍窄。有正反两面之分,正面纹饰清晰。中部有两个对称的卷钩,卷钩内有两个对称的小孔,两端分别以镂空的细线条刻画出上下对称的大卷钩。上缘部居中对钻一小孔,孔上方有内凹,下缘做出五组齿状突。器体以减地法磨出与卷钩走向相同的瓦沟纹。通体中间厚,边缘薄似刃。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右胸侧,竖置。


龙凤佩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10.3厘米、宽7.8厘米、厚0.9厘米。淡绿色,边缘有红褐色间白色斑。长方形,板状体,较厚,稍向背面内弯。中间有一桃形孔,孔的两侧用减地阳纹与较粗的阴线琢出一龙一风,都以头部雕刻为主。龙首横置,圆目,吻长,吻端圆而有上翘,有圆窝状鼻孔,额与吻边饰有表现皮毛的短阴线,顶后部有两斜长突尖,应为双角,龙体作外卷状。凤立置,凤嘴顶在龙的下颚处,钩喙,喙端尖且锐,圆目外鼓,顶冠以短阴线刻画出羽毛,背有下垂状的三尖突,应是凤的长羽。凤体外卷,与龙体相对相连,反面平而无纹。龙凤卷体处对钻两个圆孔,佩体两端中部边缘又分别对钻一个小圆孔。背面另有三组隧孔:凤体背面有一隧孔,在钻向正面的两个小孔旁各钻一隧孔,其中一个隧孔钻透小孔孔壁,另一孔旁有五道凹槽,在槽内钻隧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小腹部。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3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直径8厘米。泛黄,一面有红褐色斑。内缘平直,外缘圆鼓,横截面呈三角形,光泽圆润。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手腕。


斜口筒形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11.1厘米、斜口端最宽8.7厘米、平口端长径5.6~7.3厘米、壁厚0.4厘米。绿色,有白色、黄褐色瑕斑,通体光洁。呈扁圆筒状,斜口一端口大且外敞,斜口缘出磨成钝刃状。一侧有残缺,平口一段缘面平,近缘处长径两侧由外向内单钻对称双孔,内壁遗有掏取内芯时的线切割痕迹。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腹部,器斜置,平口朝向墓主人头部,短面和斜面朝上。


管状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常4.6厘米、粗端斜口径2.8~3.1厘米、壁最厚处0.6厘米。黄绿色,底缘面处有一红褐色沁斑。质地匀称,内外精磨,光泽圆润。椭圆柱状细长体,中空,管壁甚厚。两端粗细不一,均作小斜口,粗端斜口较显,微有束腰。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胸部,粗端朝向墓主人头部。


双鸮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26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器通长12.9厘米、宽9.5厘米、厚0.6厘米。黄绿色,正面局部有白色斑。板状体,精磨,边缘磨薄,光洁圆润,有正背面之分。正面两端刻画出猫头鹰的面部形态,两耳竖起,两眼凸出,尖嘴锋利,形象逼真。身体部位表现为,中部镂空,两侧以起地法各做出6道瓦沟纹,左右两侧各雕出三片对称的羽状物,以象征鹰的翅膀,中间有一略呈长方形的孔,孔两侧略呈弧状,上下各有尖状凸起。背面无纹饰,布满黄褐色沁斑。一端有一对隧孔,另一端有两对隧孔,呈”品“字形,一侧遗有一道斜线切割痕。出土时置于墓主人腹部,横置,正面朝上。


勾云形大玉佩

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7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28.6厘米、宽9.8厘米、厚0.5厘米。绿色,间有白色瑕斑。长方形,扁平体,有正背面之分,背面磨平,无纹饰。器体的四角有卷钩,上端卷钩不明显,下端卷钩起锐钩尖。上边缘平直,中部有一小孔,小孔两侧有对称的两处凹口,小口下方有一对卷钩,形似圆圈,圆圈中间各钻一小孔,似双目。下端起五组齿状突,齿突甚长,器面有随卷钩以起地法磨出的瓦沟纹,瓦沟较宽,瓦脊甚细,纹饰规整流畅。纹饰依体形而盘卷曲折,尤其是因光线照射角度不同,使玉质的明暗变化极为明显。纹间左右各有三个对称镂孔,左右两端均为对称瓦沟纹和一条细长镂孔。若叩之,铿锵有声。因钩边盘卷的形态和纹饰似花,亦称玉雕玫瑰;因其正面形态似兽,又称兽面形玉佩。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头部右侧,竖置。


玉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第二号冢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环为正圆形、外径4.9厘米、内径3.7厘米、厚0.4厘米。淡绿色,有白色瑕斑,通体磨光。内外缘均直面,两侧面均平面,截面为红色方形。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腕。


斜口筒形器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1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9.9厘米、斜口最宽8.4厘米、平口长径6.7厘米、壁厚0.5厘米。淡绿色,斜长面布满红褐色瑕斑,其他面有白色瑕斑。扁圆筒状,一端斜口,一端平口,内壁较厚,口缘较薄,斜口缘略有残缺,平口缘对钻小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胸部,竖置,短边朝上,平口朝向头部。


斜口筒形器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1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19厘米、宽10.3厘米、厚7.2厘米。淡绿的,有红褐色瑕斑。实心体,通体光亮。长短两面平整,短面中部有凹坑。两端粗细不一,边缘起棱锐,粗端为斜面,细端为平面。整体形状似斜口筒形器,故专家认为是器芯。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足下,横置,长面朝上,平面朝南。


玉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1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为正圆形,外径6.8厘米、内径5.3厘米、厚0.7厘米。淡绿色,有红褐色、黄褐色、白色瑕斑。内缘平直,外缘尖圆,侧边圆弧,截面呈钝三角形。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头部上方,下压一斜口筒形器。


玉环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1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为正圆形,外径6.8厘米、内径5.2厘米、厚0.6厘米。淡绿色,有红色、白色斑。内缘平直,外缘尖圆,侧边圆弧,截面呈钝三角形。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肩部。


玉鸟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表土层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高2厘米、宽3.3厘米、厚0.4厘米。青白色,表面有黑色斑纹。形象为简化的展翅鸟,背面略平,正面略鼓,中间有一条沟纹,将两边分开,似鸟之张开两翼,呈飞起状。沟纹上端略突,钻一小圆孔。



玉琮

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7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高2.6厘米、直径2.9厘米、壁厚0.7~0.9厘米。亚腰柱状,似一节脊椎骨。截面呈椭圆形,一端平齐,一端斜倾,中心处对钻一上下贯通的圆孔,上孔径1.5厘米、下孔径1.3厘米。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右胸部。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务研究所收藏。玉件外径6.9厘米、内径5.9厘米、厚0.5厘米。淡绿色,光洁圆润。器体呈正圆形,内圆厚,外缘薄,横截面呈三角形。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右腕部。


玉臂饰

牛河梁遗址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高6.2厘米、弧长8厘米、厚0.3厘米。淡绿色,泛黄,质地细腻,光泽圆润,背面有褐色瑕斑。弯板状,一端宽且有直边,直边两侧向外有对称凸出部分,在凸出部分近边缘处一侧钻三个孔,孔为上一下二排列,另一侧钻二孔,为上下竖列。直边两侧顶端内侧均磨出深约0.1厘米的卡槽,一端窄且呈弧形,近顶端中央距弧形边缘0.3厘米处对钻一小圆孔。器体外弧表面以减地阳纹磨出五道瓦沟纹,沟面匀称,线条规整,沟纹间距最宽1.2厘米、最窄0.9厘米、沟深约0.2厘米。器体外弧表面以减地阳纹磨出五道瓦沟纹,沟面匀称,线条规整。沟纹间距最宽1.2厘米、最窄0.9厘米、沟深约0.2厘米。通体琢磨光滑,透着光亮。视之无线,触之有棱,远视光线随着纹饰而漂浮。做工之精,实属罕见。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右胸部。


玉鳖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务研究所收藏。玉件长9.4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黄绿色,表面有白色和黄褐色瑕斑。鳖首作三角形,颈微缩,用起地阳纹和短阴线雕出象征性的口与目,背部隆起呈方圆形,背面平滑有裂纹。屈肢,四足刻画阴纹,尾短,尾中部磨出一凹坑,两侧磨出下斜面。身体臃肿,轮廓厚重,丰满肥圆,属雌性龟。出土时为一对,握于墓主人左手部位。

玉鳖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务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9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黄绿色,表面有白色和黄褐色瑕斑。鳖首作三角形,鳖首略细长,颈前申,用起地阳纹和短阴线雕出象征性的口与目,背部隆起成方圆形,背面平滑有裂纹。屈肢,四足刻画阴纹,尾略尖,仅右侧刻画阴纹,腹部中间有一圆形凹窝,身体强健,有阳刚之气,属雄性鳖。出土时握于墓主人右手部位。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呈方圆形,最大外径12厘米、内孔径3.9厘米、厚0.6厘米。黄绿色,外缘面有凹坑点。中间有一大孔,孔边缘刃状,上边缘中部钻双孔,整体内厚外薄,边缘皆打磨成刃状。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头部右耳边。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呈扁圆形,最大外径12.9厘米、内孔径3.3厘米、厚0.7厘米。绿色,一侧有白色瑕斑。中间有一大孔,孔边缘刃状,上边缘中部钻双孔,整体内厚外薄,边缘皆打磨成刃状。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头部左耳边。

 

勾云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长20.9厘米、宽12.4厘米、厚0.9厘米。淡绿色,间有白色斑。长方扁平,中心有一镂空卷云形长钩,上两角上撇,下两角下撇。卷钩中部大凹,边缘打薄。以卷云形长钩为中心,上端有三个外凸的圆角,下端有两个外凸的圆角,似曼头状,角之间呈弧状。器形外缘为刃状,背面平滑光素,上下两端分别有两组对钻的隧孔。右侧为竖钻,左侧为横钻。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腰部,背面朝上。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玉件外径8.5厘米、内径6.5厘米、厚1.1厘米。黄绿色,有白色斑。体形正圆,甚为规整,镯体稍厚,截面为三角形,磨制光滑。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右手腕。

 

鼓形玉箍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1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外径7.5厘米、内径6.1厘米、高4.2厘米最厚处0.9厘米。黄绿色,外缘略有褐红色斑点,外形如鼓,内壁平直,在鼓面中部做出一规整的长梭形小凹窝,窝长0.8厘米、深0.1厘米。箍身宽扁,外壁为凸弧面,形体规整,色泽纯正,通体光洁。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胸部。

 

玉蚕蛹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一号冢地层中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长6.1厘米。短身,扁圆体,整体圆而厚,似蚕蛹。纯白色,有灰色斑。头部稍长且圆鼓,头顶端磨出小平面。凹腰,腰间阴刻四道弦纹,纹饰较粗,尾端面平。

 

玉坠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二号冢2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高1.6厘米、底径1.7厘米。淡绿色,有黄褐色斑。半球体,下端平面,平面中心对钻一隧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颈部。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二号冢3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外径7厘米、内孔径5厘米、厚0.6厘米。淡绿色,一侧布满红褐色斑,一侧有红色斑。镯体为不规则圆形,厚薄、宽窄不一,内缘宽厚,外缘圆钝,截面呈扁方形。镯体有四个对称的钻孔,上下各二,两两相对,上大,下小。出土时置于墓主人两下肢骨之间。


玉蝈蝈

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二号冢9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长5.5厘米、最宽1.8厘米。青绿色,有褐红色和白色斑。用两条阴线刻出蝈蝈的头部,用较粗的阴纹画出蝈蝈的脸、眼、嘴颊、双翅。尾部下弯,腹部弧状,腹部前端有一圆凸,圆凸中间对钻一小圆孔,身体部分仅勾勒出轮廓,但形态逼真。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头骨旁。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外径5.2厘米、内孔径2.4厘米、厚0.3厘米。淡绿色,泛黄,器表局部有红褐色斑。器体扁平,外缘方圆形,内孔为不规则的圆形,一边缘处稍凹,内外边缘磨薄似刃。出土时置于墓主人下颌骨左侧 。

 

双联璧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9.1厘米、最宽5.6厘米、上孔孔径1.3厘米、下孔孔径2厘米。绿色,泛黄,背面布满红褐色斑,正面有黄褐色斑。器体扁平,上璧有一道裂纹。上璧小,下璧大,上璧呈三角形,顶端为弧,下璧呈方圆形。上下璧连接处外侧刻画出凹槽。大小内孔近圆形,内外侧边缘磨薄似刃状。出土时置于墓主人下颌骨右侧。


三联壁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9.4厘米、最宽4.8厘米、上孔孔径1.1厘米、中孔孔径1.4厘米、下孔孔径1.7厘米、厚0.6厘米。绿色,泛黄,有黄褐色斑。器体扁平,中部有三个纵向排列的不规则圆孔。上孔与中孔组成两壁相连,呈三角形,上端为弧形,与下壁相连接处边缘两侧各有一处凹槽,下壁呈方圆形,内外侧边缘磨薄似刃状。出土时置于墓主人胸部右侧。

 

玉系壁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1号墓出土,辽宁博物馆收藏。玉件外径3.4厘米、内孔径1.4厘米、厚0.4厘米。淡黄色,泛绿,质地纯正无疵。器体为正圆形,光洁圆润。壁面鼓,边缘薄,壁中对钻一孔,孔略偏向上边缘一侧。出土于墓葬开口处。

 

双兽首三孔玉饰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8.9厘米、高2.6厘米、厚1.7厘米、圆孔直径2.1厘米。青白色,有黑色瑕斑。器体作长条状,上宽下窄,两侧面各圆雕一兽首,额顶隆起,双耳较短,眼深陷,鼻间微翘,吻部前突。两兽首之间等距里钻三个大圆孔,大孔的上沿为三个弧形,两端大圆孔内底边各钻一小孔,大孔与小孔方向垂直。中间一大圆孔底边钻两个小圆孔,通体打磨光滑。出土于墓葬的扰土中。

 

棒椎形器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出土时为三件,高矮不等,粗细不一,性质相同。一件长14.8厘米粗端直径1.5厘米;一件长15.5厘米、粗端直径1.4厘米;一件长22.6厘米、粗端直径2.1厘米。白色,有红褐色斑。器体呈细长柱状,顶端呈锥形,从顶端往下渐粗,到尾端呈圆平底状,横截面呈扁圆形。最大的一件出土于墓葬西侧的扰土中,其余两件出土时置于墓主人腰部左侧。

 

玉鳖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西侧墓葬积石堆积内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6.2厘米、宽4.4厘米、厚0.9厘米。青白色,正面有白色斑,背面尾部边缘有黑褐色斑。平面近椭圆形,头部近似三角形,隐约看出口与目的表现。颈部前伸,吻突呈圆尖状,颈项用一道阴线分开头部与背甲。背部略鼓,两侧边缘刻画出沟槽,表现出裙边及蜷缩的四足,无尾。背面平滑,颈部对穿一对隧孔。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12.6厘米、宽10.2厘米、厚0.5厘米。淡青色,近于圆角方形,体平而薄,中间有一大圆孔,上端近边缘钻两小孔,边缘斜磨成刃状,通体磨制光滑。出土时为一对。


 

玉璧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11.5厘米、宽10.1厘米、厚0.6厘米。淡青色,近于圆角方形,体平而薄,中间有一大圆孔,上端钻一小孔。边缘斜磨成刃状,通体磨制光滑。出土时为一对。

 

勾云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长22.5厘米、宽11.4厘米、厚1厘米。淡绿色,泛黄,器表微见土渍痕,通体抛光。中心有一镂空卷云形弯钩,外四角呈圆形卷钩,上两角上撇,下两角下撇。卷钩中部大凹,边缘打薄。以卷云形长沟为中心,上端有两个外凸的圆角,下端有三个外凸的圆角,似馒头状,角之间呈弧状。器形外缘为刃状,器正面随器形饰以瓦沟纹,背面平滑光素。上下两端分别有两组竖向斜穿隧孔,孔部位刻画有减地沟槽。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头部,斜置,正面朝上。

 

玉鸟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通高2.4厘米、宽2厘米。淡绿色,泛黄,底部边缘有黄褐色斑。顶端圆凸,似鸟首,尾部较宽,背鼓明显,两侧翅膀垂展,翅膀与尾羽之间有左右对称的凹槽。腹部肥厚,边缘轻薄,背面近头部有两组呈“十”字形交叉隧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脚外侧。


玉人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高18.5厘米、头宽4.4厘米、身宽4.4厘米、足宽2.8厘米、最厚处2.3厘米。淡绿色,泛黄,局部有红褐色斑。立姿,整体以减地沟槽分为四段,即头部、上体、下体、足部。头部用宽阴纹分别刻画出头顶、额头、眼睛、鼻子、嘴等部位,硕头、大耳、宽鼻、粗颈、 斜肩、细腰、阔臀。双肩曲肘扶于胸前,用阴线刻画出腕和手指,五指张开,手心向内。用宽阴纹刻画出腰部,小腹略瘪,肚脐微微隆起,双腿双脚并立,中间用宽且长的沟槽隔开,沟槽呈凹弧形。足踝部有一宽阴纹,将腿、脚分开。人体背面,光素无纹。颈部背面正中央有一孔,两侧各有一小孔,彼此贯通。通体精雕细刻,琢磨光洁,造型逼真。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左侧骨盆外侧,顺置,背面朝上。

 

玉凤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长20.4厘米、最宽12.7厘米、最厚1.24厘米。淡绿色,局部夹杂灰白色斑。器体呈扁平板状,正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背面平滑,通体抛光。整体造型为一回首俯卧的天鹅,高高的冠,圆圆的眼,疣形的鼻,用阴线刻画出的长长的喙,喙紧贴于背部,回首望着美丽的羽毛,似欲梳理一般。长长的颈上扬,贴着身躯,颈与身躯的间隙镂空出一轮弯弯的月亮,头部有两道自然的节理。用近似直的3条阴线刻画出上扬的翅膀,用弧形阴线刻画出下垂的尾部。背面光素无纹饰,有横向切割开槽痕,有四个对钻隧孔,两两相对,方向一致,无纹饰。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头骨下,横置,正面朝上。


 

斜口筒形器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高13.7厘米、斜口长颈8.5厘米、平口长颈5.9厘米、厚0.5厘米。淡绿色,泛黄,局部有红褐色斑。整体作椭圆形长筒状,上粗下细,口缘磨成刃状,下端成直平口,上端作斜形口,口缘局部有残损的小缺口。外形似倒置的马蹄状,外壁光素平滑,内壁隐约可见加工时留下的多道痕迹,器壁均薄,下端口沿处两侧各有一由外向内钻的小圆孔。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第六肋骨上,顺置,斜口朝上。


玉镯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外直径7.6厘米、内孔径6厘米、厚0.9厘米。淡绿色,泛黄,有白色斑。镯体正圆形,内缘平直,外缘面圆鼓,截面呈圆角三角形。通体琢磨精细,光素无纹。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右手腕。


玉环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外径6.5厘米、内孔径5.5厘米、厚0.5厘米。淡绿色,泛黄,有白色斑。环体正圆形,内缘平直,外缘面圆鼓,截面呈圆角三角形。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的盆骨上,两件交互叠压在一起。

玉环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外径6.6厘米、内孔颈5.5厘米、厚0.4厘米。淡绿色,泛黄,有白色斑。环体正圆形,内缘平直,外缘面圆鼓,截面呈圆角三角形。出土时为一对,置于墓主人的盆骨上,两件交互交互叠压在一起。

绿松石坠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出土时为一对,两件玉件质地相同,形制一样。一件长1.9厘米、高0.7厘米、厚0.1厘米;一件长1.8厘米、高0.7厘米、厚0.1厘米。片状,甚平整,近半圆形。底部直边两端外凸,弧形上缘正中钻一圆孔,细如针鼻,通体琢磨光滑。分别置于玉环内。

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4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通高9.7厘米、宽7.6厘米、中心孔径2.2厘米、两耳宽3厘米、厚2.6厘米。淡绿色,泛黄,局部有黄褐色斑。背部有裂纹,底部有凹坑点。体扁圆厚重,卷曲呈椭圆形。首尾间断开,缺口处遗有切割痕。头部硕大,前额微凸,两个圆弧形立耳稍向外撇,双耳间起棱脊。以阴线雕出圆目,目微突,长桃形鼻孔,鼻孔上下各三道皱折,吻部前凸,嘴角微疵。中心部位对钻一大圆孔,颈部对穿一小圆孔,通体光洁圆润。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头骨东侧,立置。

玉玦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直径7.2厘米、孔径3.8厘米、厚0.3厘米、却口宽0.3-0.8厘米、淡绿色,泛白,有红褐色斑。器体扁薄,外缘呈正方形,内孔近圆形 ,形状似璧。一侧有一道窄缺口,内窄外宽,器体边缘薄似刃。一侧近边缘处对钻一小圆孔,通体光素无纹。出土时置于墓主人右侧胸部肋骨上,平置,缺口向外。

勾云形玉佩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15号墓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长16.4厘米、宽5.6厘米、厚夹厘米。淡绿色,布满白色斑,局部还有红褐色斑。长方形,扁平体,正背面略有差别。器体的四角有卷钩,上下端卷钩均起钩尖。上边缘平直,中部有一小孔,小孔两侧有对称的两处凹口,小口下方有一对卷钩,形似圆圈,圆圈中间各钻一小孔,好似双目。下端起五组齿状突,齿突甚长。器面有随卷钩以起地法磨出的瓦沟纹,瓦沟较宽,瓦脊甚细,纹饰规整流畅。纹饰依体型而盘卷曲折,纹间左右各有三个对称镂孔,左右两端均有一条细长镂孔。窄端有一道裂纹,裂纹上下两端各有一对小钻孔,通体抛光。出土时置于墓主人的腰椎骨下,平置,正面朝上。



玉瑝

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积石层底部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长5.4厘米、宽1.4厘米、最高2.4厘米。淡绿色,泛黄,一侧有凹坑点。器体呈梯形,用减地沟槽将体躯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长方形,上窄下宽,用阴线将复眼和口分开。胸部较短粗,背顶用沟槽状宽纹与翅膀分开。腹部细长,用宽沟槽短纹表现腹节。尾部圆细,略呈下垂状。翅膀呈直翅形,前翅叠压后翅,前翅较窄而后翅较宽,作振翅预飞状。上部正中用一道沟槽将翅膀对分左右,位于头、胸之间对钻一圆孔。通体抛光。


双联玉璧

牛河梁遗址区采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玉件高13厘米、最宽8厘米、厚1厘米。黄白色岫玉,表面呈淡黄色且有黑色斑纹。上璧近似圆三角形,中间有一圆孔,上下璧连接处刻出了较为明显的葫芦线。下璧呈近似的椭圆形,中间亦有一个较大的圆孔。通体磨制光滑,中部略厚,边缘略薄,立体观之,恰似一个宝葫芦。


玉猪龙

牛河梁遗址区采集,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玉件高15.7厘米、宽10.4厘米、厚4.3厘米。乳白色,整体弯曲,兽首肥大,两只近三角形的大耳竖立耸出于头。圆睁大眼,眼周边雕双连弧曲眶线,使额部呈现出菱形纹。鼻间有多道阴线皱纹,吻部较长且前突,口微张外露獠牙。兽身扁圆光洁,首尾以一条缺而不断的口相隔。玉器中央,有对钻的大圆孔,背部靠颈际有一个小圆孔,亦对钻而成。这是一种兽首虫身蜷曲成环状的抽象动物,因头部似猪,亦称玉猪龙。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