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所看得见的“精小”学校

 danielswang 2016-10-11


文/新学说    艾蒿

教育投资需要野心,教书育人更需要野心。在众多信仰国际教育的教徒里,新学说在北京昌平的一撮土壤上巧遇了这样一位教徒,我们看看这个“小”学校如何不普通! 



二零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周四,下午两点五十,那是我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第一次去采访国际学校,首次相会的是北京临川学校国际部,进了校园,我四处搜寻,然而却并没有看到与高端大气的国际学校相标配的高尔夫球场,游泳馆,更没有马场,就在北门一百米距离的院子里,一座四层小楼倚靠在几棵高大灌木的身旁,那便是临川国际部的城堡,一百多个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就是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襁褓里孕育成长。


采访之前,我曾设想过在校园里顺便抓几个小孩子来约谈,但却并未如我想象的那般,采访当天,整栋楼里我没有看到一个学生的身影,校长告诉我,这天下午所有的孩子们都在上户外课,倒是零星两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玩耍在走廊内,嘻笑中欣赏着自己手里的“钻石”(虽然那是塑料的)。(PS:该校的幼儿园没有成立,学校很欢迎幼龄孩子和哥哥姐姐们在一起感受校园文化。)


在中国,不缺“大学校”,但缺“小学校”


从2012年的新京华实验到现在的临川学校国际部,打造“小而精”的学校是郝校长团队一直坚持的。他说,在中国,不缺“大学校”,但缺“小学校”。因为他希望所有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可以一起长大,大的带小的,像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一样,营造校园的别样温馨。他说,教育是人和人的影响,临川国际部的每一个人都要发挥作用去影响别人,“师生比高”、“小班化”这是国外很多优质教育的标准,所以“小班化 好老师 好课程”才算得上是优质教育。


那么,“国际教育”等于“高端大气”吗?我似乎有意转移到这个“小楼”的话题上来,一个月前我也曾参观过几所国际学校,印象里的国际学校不是这样的。


这位很“好”的校长(解释一下,因为他姓郝,很好的“好/郝”)微笑道,“教育是否高端大气,第一要看课程建设如何,能否让孩子有所发展第二是谁来教第三是老师的经历够不够。很多学校里优秀的老师不少,但都因学生数量多而被稀释。所以,我就想建一个小型的学校,在这个“小楼”里,一个年级只开设一个班,每个班最多二十人,这样学校最多二百个学生,每一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我都了解,每年毕业的二十几个学生个个我都帮助得到,我觉得这样做校长很踏实。”


“当然,‘环境育人’是不错,但环境是培育消费者还是培育创造者,这是很多办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学校不像五星级宾馆,后者住进去是很享受,但离开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但前者在你离开的时候给你留下的却是终身受用的东西。伊顿公学的孩子睡得还是硬板床,两百年前的桌子到现在孩子还在用,所以高大上并不仅存在于表面,更要有内在。临川国际部的孩子不注重攀比,父母选择了这个简陋的环境更多的是注重学校的内涵,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有自主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社会精英。


“‘若谓大楼,西南联大比贫民窟强不到哪里去。若谓大师,西南联大却可以说是精英荟萃,大师云集,灿若星辰。’黑暗年代没有影响西南联大成为当时耀眼的星光,那么,在这个物资富裕的年代,临川国际部尚且也是可以的。”



养成良好习惯,让每一个生命自由绽放


有一件事我很好奇,这样一个“小”学校与王府、汇佳以及北京四中国际部迁址后的佳莲国际学校做邻居,底会不会有压力


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关键 ,临川会孕育好每一个生命,我们倡导自己和自己相比,每一天都有进步,这就是绽放。”这是郝校长抛给我的第一句话。在临川有这样一个规矩,学生不允许校外补课,这是郝校长与家长们的约定。


他说,我们不和别人比,我们自己和自己比,这次和上次比,今天和昨天比,我们每天的教学都有进步,我们的孩子都有进步,这是很欣慰的事情。首先,我们提倡分层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水平不一样,临川对不同的学生会做不同的课表,更能有效把控学生,根据学生的学段、兴趣、身心健康等及时调整学习方案,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这样虽然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但是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其次,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给孩子规定的是“周末五个一”:


1、每天都要做家务(哈佛大学的学者曾做过一份调查,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2、每天都要读书(中国的孩子语文基础必须要抓牢。在临川国际部,小学毕业即可完成2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3、每天都要听读英语(泛听、精读是临川国际部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通过大量的听读提高学生的语感);

4、每天都要做运动(孩子每天的运动量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体育课临川国际部的基础课);

5、每周都要做一个总结(培养孩子的内省自觉,让孩子学会反思和规划);


郝校长提到,自主能力和习惯培养只是临川学习力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他多年来积累的更多教育科研成果正在实施。教育需要创新,但比创新更重要的,在临川国际部看来是思考。


所以,“小”真的可以做到“精”。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期很重要


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提到: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



每天清晨临川国际部的教室里都会传来弟子规的诵读声。诵读传统经典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周易》、《诗词歌赋选》···  ···


记得高中时代摇头苦背的长篇古文《滕王阁序》、《出师表》,在临川的小学部学生书桌底下竟然也发现了他们的身影,我不禁疑惑,如此难懂篇章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十分拗口,几岁的小孩子怎么能够将其作为日常诵读,一年级的实验班到四年级竟然可以把《诗经》全部背完,《诗词歌赋选》也能背上几百选,不仅是语文,英语课也是如此,据了解,小学部六年共背诵国学经典10万字,六年级背诵新概念英语200篇文章。实践出真知,我们又是否太低估孩子的能力!


郝校长常说:好孩子是规划出来的。培养孩子高效率做事这是对社会精英最基本的教学课程。他本人对精英的定义是:“高效阅读、高效学习、高效人生”。在他认为,学习力训练要作“一日常规”,那么,高效是否等价于高压?郝校长却说这是在教孩子练功夫,而且这种高效让孩子乐在其中,如果你看到他们背东西的表情,你会看到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是苦恼和压力,反而很享受。我不禁好奇是不是学校选的孩子记忆力都超好!郝校长笑称孩子都是普通孩子,只不过学校培养孩子有方法


采访中我偷偷瞄到了一本叫做《眼脑功能训练》的小册子,原来这便是郝校长的秘诀?然而结果却是我肤浅了!除了眼脑功能训练,右脑波动速读法、手动韵律操、七巧板摆拼以及训练脑思维的思维导图法也都是这个学校的秘密武器。郝校长强调2~12岁是很好的学习期、背诵期,教育要注意利用好孩子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将“功夫”内化,这样才能给孩子营造快乐的教育。



郝少林校长:中国顶尖的学习力培养专家、素质教育专家、家庭教育专家。

电子工程专业转行教育,他是临川国际部的校长,更是临川大家庭里的父亲。他不仅把他的真经传递给众多家庭,更愿将女儿郝煜的剑桥、伦敦留学真经分享给更多人,比起自己的郝煜,他更希望中国的很多家庭也同样出来几块能进剑桥、入牛津的“好玉”,进而让更多成功案例照亮身边的教育,照亮东西方文化,做架接东西方桥梁的传递者和研究者,让更多孩子活在快乐中。


写到这里,我依旧是不满意的,对于很多国际学校,我们能呈现的也只是“凤毛麟角”,国际教育还有更多需要参透的东西。如果这些只言片语未能让您过足瘾,那么我想接下来的VIS大会肯定会吊足您的胃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