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庄玄学的没落,是因为陷入逻辑的死循环

 崔竣豪 2016-10-12

老庄玄学的没落,是因为陷入逻辑的死循环

唐代有个诗人叫陈子昂,有一天他在高楼上游玩,突然体会有一种莫名其妙,又非常强烈的感觉。他想让别人也和他有一样的感觉,但是感觉这种东西,怎么能用文字直接描述呢?好在他是个大文学家,于是写下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千古传诵的诗句。

后人要想理解陈子昂的感觉,就要去念这首诗,然后反复咂摸滋味,试图获得一些特别的感受。然而,这感受很难和陈子昂当年的感觉一模一样,甚至于每个人从句中所体悟到的感受都不一样。

所以,陈子昂借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最完美的方法。后人很可能对他的感觉有误解。但是,陈子昂也没有别的选择了。要么别人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感受,要么就只能用文字勉强记录了。

这个例子其实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玄学面临的问题。

这同样也是老庄学说面对的最大困境。

老庄学说的核心观点,是认为“文字不可能描述真理,是对真理的歪曲。”那么老庄为什么不把话说得有条理点呢?既然文字是对真理的歪曲,那为什么不像课本那样,选择用“一、二、三”这样有条理的话去解释真理,为什么非要用那些晦涩难懂的话语来描述呢?

这个问题还可以拿诗人陈子昂来打比方:

陈子昂当年的感受,能不能用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呢?

其实也能,比如写成:

一、我当时的心情处于低潮期。

二、我当时想起了很多历史往事。

三、我忍不住哭了。

……

等等等等,我们一条条分析,还可以写下来许多。

实际上,我们后来人对这首诗的评论,就是这么写的,大家学过中学语文课就对此不会陌生: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感情……这些分析都是很有逻辑和条理的。

可是,假如陈子昂真的用上述一、二、三的形式来写这首诗,我们作为读者,就不可能体验到读到诗歌时的那种独特感受了。

也就是说,“一、二、三”的理性分析,和“念天地之悠悠”的诗篇相比,虽然两种写法都对作者当时的感受有歪曲,但后者显然比前者的歪曲更小,所以陈子昂选择了后者。

老庄的著作也是这样。老庄认为,那些不大容易明白的艰涩话语,比有条理的客观分析更接近他们心目中的真理,所以就把书写成这样了。

其实到目前为止,老庄的这些主张都没问题。

但接下来就有很大问题了。

最根本的矛盾在于,陈子昂的诗是文学作品,是追求美的。美这种东西可以求同存异,只要自己体验觉得好就行。

课时老庄写的是哲学作品,是求真的。而要求真,就必须辩论出是非对错。一个观点,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含糊,否则这个学说就没有价值了。

然而要想讨论对错,就需要逻辑语言啊!

后来研究老庄的玄学家们,都写了一些学术论文阐述自己对老庄的理解。这些人的观点不一,有时甚至互相矛盾,所以需要辩论。

可我们说了,玄学偏偏拒斥语言,认为语言是对真理的歪曲。《老子》说:“不言而善应”,《庄子》说:“辩不若默”。这些话的意思都差不多,意思是在辩论中,不说才是最高的境界。

可是如果真这样来,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在玄学辩论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处于下风的一方很不屑地对对手说:“你就是嘴皮子厉害而已,但你说的越多,离老庄学说的真谛就越远了!”

如此一来,玄学讨论就变成了越说越错,说的越多离真理就越远。

这样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每个学习玄学的人都在那里笑而不语,都觉得自己领悟了最妙的思想,但是什么东西也表达不出来。想要说点什么,就是认输的行为。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魏晋时期流行“清谈”:两个不讲逻辑的人,两个认为谁善辩谁就愚蠢的人,他们能谈出什么?只能谈出一些让外人莫名其妙的对话。

也许你会说,拒斥辩论也没什么不好吧?假如《老子》、《庄子》和《周易》是距离真理最近的文字,那总会有天赋厉害的人,自己通过学习就能领悟啊。而只要有人能够从书中学到真理,那么这个学术依然是很好的啊。

其实这话挺有道理。假如学者从老庄中能直接领悟到真理,并让自己心满意足,那这的确是很棒的结果。

所以我们接下来想要问的问题就是:

学者们研究玄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心满意足了吗?

我们知道,玄学是一门为了个人解脱的学问。说的简单一点,当一个人生活不得志,又没有未来可以奋斗的时候。他会想到自己生而为人有种种痛苦,对世间万物有种种困惑,自己能力有限又老之将至,必然会去思考“我应该怎么活着”“人生有什么意义”之类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

因此,当一个玄学学者说“啊,我的人生好幸福!我心满意足,对人生不再困惑!”的时候,他的研究目的也就达到了。

回过头来看,老庄能够实现这一点么?

既然玄学拒斥语言,我们就没法亲自问一问那些学者他们自己的感受。毕竟根据记载,大多数玄学家们,面对疑问的时候最多的回答就是“笑而不语”。但我们依然可以下一个推断,那就是老庄学说基本上没能完成这个任务。

我们来用逻辑完成这个简单的推断。

假如修行老庄,有很大的概率能实现“对人生不再困惑”的结果,那么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因为对人生的困惑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痛苦,而且老庄的作品又不长,人人都可以阅读。那么通过学习老庄来解决人生困惑就应该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就像用手机联络在今天是一件性价比很高的事,因此几乎人人都有手机一样。老庄和玄学也应该被广泛推广,人人只消按照前辈的方法学上一学,就能获得幸福了。

但事实是,今天老庄和玄学并不是显学,就算有人学,其中还有不少只是附庸风雅。在大众的精神领域里,用来解决人生痛苦的主要方式并不是老庄玄学,而是人生小感悟和心理医生。与此同时,现代人仍旧常常苦恼于各种人生困惑。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空虚和恐慌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城市上空,时不时狠狠击中某一个正在思考人生的凡人。困扰着魏晋玄学家们的问题,仍旧困扰着我们。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亲身体验玄学家的感受,虽然那些自命领悟玄学的聪明人大可以嘲笑我们“因为你不懂!”“因为你没悟性!”,但我们仍旧肯定的说:看似神秘的玄学,并不能轻易解决人生的种种困惑,因此才会逐渐失去活力,在今天已经被势利的普罗大众弃而不用。

因此玄学的根本问题在于:

首先,老庄玄学认为真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导致他们的著作都是一些让人难以看懂的话。

其次,老庄鄙视逻辑语言,导致玄学家们也大都在说一些怪话。玄学研究没法辩论对错,也就等于这门学问不会有进步。

既然这样,除了文学上的价值之外,这门学问还有什么意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