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阅读2

 江山携手 2016-10-12
(三)实词答题技巧 

    1、 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纟 --丝麻、宀--房舍、 求--毛皮、隹(zhuī )--鸟雀、冖--笼罩、 歹--死亡、 月--肉、 页--首、 自--鼻、 目---眼、 尸 --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01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99年试题13题“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个义项  

    A、气息 B、休息 C、熄灭 D、子息 E、利息 F、出息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2001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95年试题12题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 “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 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 追亡逐北(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C、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词语结构推断法”“比较推断法”等  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