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古时代礼仪是如何起源的?

 阳春白雪418 2016-10-13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意思是实践约定的事情,用来给神灵看,以求得赐福。“礼”字是会意字,“示”指神从中可以分析出,“礼”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古时祭祀活动不是随意地进行的,它是严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序,一定的方式进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都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为主要内容的“礼”。这些祭祀活动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完善了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正式形成为祭祀礼仪。随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仅以祭祀天地鬼神祖先为礼,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和调节日益复杂的现实关系。于是,人们将事神致福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从内容和形式扩展到了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从最初的祭祀之礼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各种各样的礼仪。

        另一种观点认为,礼仪从理论上说,礼仪的产生,是人类为了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和群体的,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了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有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法庭的规定。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的“Etiguette”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guette”一词进入英文,演变为“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

       从礼仪的起源可以看出,礼仪的起源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维护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稳定的秩序、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在远古时代的社会也同样存在着矛盾,正是由于协调人类社会矛盾的需要,礼仪应运而生。

       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像其他事物发展过程一样,同样经历了初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礼仪产生于远古,原为维持自然的“人伦秩序” 。“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以学校教育为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孟子着眼于处理好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所以形成的礼仪也沿用至今。礼仪的产生是为了维护自然的“人伦秩序”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大自然抗争,不得不以群居的形式相互依存,人类的群居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有异,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需要被所有成员共同认定、保证和维护的社会秩序。人类面临着的内部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因此,人们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就是最初的礼仪。

       后为“止欲制乱”而制礼。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其中的社会需求来源于人类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也是人类满足自身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动态平衡的需要。人对欲望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人们在追寻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为了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就需要为 “止欲制乱”而制礼。

      在历史的进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礼仪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扩展到了各个领域,并在不断的继承过程中,弃其糟粕、发扬光大,体现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交往准则,成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告诉了人们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荀子又日:“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进一步告诫人们礼对做人、办事、治国的重要性。历经几千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思想和规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