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与六经

 医道无涯 2016-10-13

六经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

脾胃与六经

《伤寒论》六经辩治方法来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一书非常注重脾胃在疾病中发生的作用,治疗之中处处顾护胃气,因为脾胃是六经的生理基础。

脾胃与六经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明确指出,太阴脾和阳明胃是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基础。“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为荣,土地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

另外,脾胃是三阴三阳的物质基础,如《素问·血气形治篇》曰:“夫人之常数,太阴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血多气”。气血作为三阴三阳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其根本还在脾胃,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人体的气机生化理论中,少阳为三阳之枢,少阴为三阴之枢,但是在三焦之中,脾胃居中焦,更是上,中,下三焦之枢,主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

脾胃与六经

所以,在病理情况下,六经病变可以导致脾胃病的发生。在《伤寒论》中太阳病导致脾胃病的发生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述,,但太阳经包含了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两个脏腑。《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明确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王冰解释小肠曰:“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己复化,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李东坦先生在《兰室秘藏》讲述的更加明确:“胃中寒,则胀满。浊气在上,则生嗔胀。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腹暴胀,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正同”。

脾胃与六经

桂枝汤和麻黄汤是治疗太阳病的两个主要方剂。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阴病表未解者(伤寒论276条);脾虚阳气太虚兼有表征(伤寒论91.372.387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未解者(伤寒论208)。《金匮要略》中用桂枝汤治疗妊娠呕吐;另外小建中汤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基础方,也是由桂枝汤配芍药加饴糖而成。

麻黄汤可治疗“太阳和阳明合病,喘而肠满者”(伤寒论36条)。此为腑气不通,浊气上犯,肠中气机阻滞,用麻黄汤发汗宣肺,肺气宣发则肃降正常,腑气通畅,喘满自止。“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而愈,宜麻黄汤”(伤寒论235条)。

脾胃与六经

阳明病篇中,关于脾胃的论述就更多了。首先,其经络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分别与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相表里。其次,就脏腑而言,阳明病包括“胃家”,现在公认为脾,胃,大肠,小肠等整个消化道。阳明病篇首先强调“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一方面阳明所主脾胃尤具土德,万物之生长,发育,衰老,复归于土;另外强调阳明病在发病学上的意义:阳明病多气多血,邪入阳明,化热化澡迅速,并具有易于传变的特点。

首先形成太阳阳明,胃热偏盛,损伤津液,约束脾土的传输功能,形成脾约;其次阳明邪热炽盛,形成阳明胃家实之证,易于导致“胃中干燥,转属阳明(181条)”,“胃中空虚,客气邪热,扰动胸膈”(221条),“阳明燥热壅滞,胃气 不能下行,气滞于腹,形成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219条)”等证

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简介

本会是由从事民间传统中医药专家、大学教师、社会药房及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与热心支持中医药事业的个人和单位自愿组成,依法由民政部批准登记,服务于民间传统中医药学领域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本会行政管理机关是:广东省民政厅

业务管理机关是:广东省中医药局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广大中医药界同仁,研究和促进祖国传统中医药科技发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

本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本会贯彻党和政府有关发展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中医药界的学术交流,总结知民间医药工作者的经验,研究发展祖国的传统医药学,促进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人类医疗与保健事业作贡献。

本会住所设在佛山市南海区黄岐镇美嘉广场5楼508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