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安——《卖妙郎》的发源地

 muzili5fh7zka5 2016-10-13

           

    《卖妙郎》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各个剧种都把此戏作为传统经典剧目来上演。武安落子《卖妙郎》在冀南一带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常演不衰。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他剧种的《卖妙郎》都出自武安落子《卖妙郎》,武安是《卖妙郎》的发源地和首创地。
   
清代中期,武安艺人写出剧本后,开始在彰德府一带演出,很是火爆。很快以武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开。因旧时武安归河南省管辖,很快这剧本就向南方传去,首先被豫剧传唱,豫剧又传给了楚剧,楚剧又传给了湖南花鼓戏,再向南传给了云南花灯戏。向东传给了赣南采茶戏。向西首先传给了上党落子,又传晋剧,再传给秦腔。向北传给了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又传给了东北二人转。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天津评剧院根据安阳市豫剧团崔兰田先生的演出剧本移植改编了《卖妙郎》。在以上这些剧种中,该戏人物名字,如刘慧英、周文选、周君汉、田士昌、野金凤等皆与武安落子《卖妙郎》如出一辙。今年79岁高龄的武安平调落子表演艺术家李魁元介绍,她小时候学戏时师父就说过武安的《卖妙郎》是正根儿,其他地方的《卖妙郎》都是从武安学的。而且人物名字很有武安特点,比如野金凤的野姓,主要分布在武安活水乡口上村一带。
    最近,在武安天慈峰景区,人们发现了好几处石头房子,非常古老沧桑,时间大约到了明代。据当地老人说,这里有个故事,元末明初,有一周姓男子为避战乱逃到武安道沟村一带的大山里。这男子本是读书人,赴京参加科考,中榜后贪图富贵,忘恩负义,写书休妻。周妻继续孝敬公婆,抚养幼儿。因生计艰难,妻子忍痛将爱子妙郎卖给一户官宦人家。妙郎已长大成人,并科考得中。而忘恩负义的丈夫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这些石头房子很可能就是妙郎和刘慧英的故居。
   
 这个故事在武安西部流传非常久远,早在明代,武安民间“花会”中就有说唱故事传说的落子,早期为撂地摊演出。清中期逐渐搬上舞台,戏词多有由当地秀才编写,素材大都源于家庭琐事,儿女之情。《卖妙郎》也正是由故事传说到地摊落子,再逐步形成了舞台剧。该剧又名《女忠孝》《背公公》《周文选休妻》等。 1985年9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根据同名武安落子,把《卖妙郎》改编为连环画,印数22.26万册。绘画是湖南籍画家张治华,封面设计是天津藉画家季源业。 

   作者系武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赵贵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