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改| 课堂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场域

 A素心向暖 2016-10-14



只有全身心创造属于自己且属于学生的课堂形态的教师,才会创造出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


课堂魅力重重、神秘重重、问题重重,课堂教学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限的不确定、无限的意味。只有全身心创造属于自己且属于学生的课堂形态的教师,才会创造出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

教学相长,师生相长,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生命交流中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能通过自己的学识才情、人格气象、道德修养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教师能启迪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发现、拓展其创造性。这些谁能做到?唯有教师。

教师的智慧能引爆课堂的创造性。教师能创造令学生终身难忘的学习场景,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点燃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激情,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学生的生命状态与能力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而课堂教学的质量又关系着学生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幸福指数的提升。这些谁能做到?唯有教师。

令人尴尬的是,这些本来属于教师所享有的经验财富和精神财富,不少教师却思想麻木、不知道珍惜,不懂得积累、管理和总结提升;那些缺少自信的教师,常常期待专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提炼,渴望领导给予关注重视,憧憬报刊媒体给予宣传推介。试想,某些教师丰富甚至独创的教学经验,却要依靠“外来”力量进行挖掘提升,缺失了自我总结、自我提炼、自我提升的历练,这或许是这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仍是一个教书匠的缘由所在吧?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背景,才能透视并了解教育的本相,才能理解课堂的真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力。遗憾的是,不少教师不想、不愿,更不能做到汲取新知、丰富和提升自我,致使其文化知识的积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渐减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试问,我们考虑自己的教学研究重点是什么了吗?我们是否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的教学研究方向和专业发展目标是什么?

《学记》把“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视为“教之所有废”,甚至将“论学取友”视为修业的“小成”。看来,与何人为友,谈论些什么,有时便决定了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取向。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专门探讨了“教师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他提出,教师要团结互助、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经常交流教学经验,双方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水平。他认为,青年教师应该每星期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约请几个知心朋友欢聚一堂:研究基础学科,按顺序探讨,最好根据一个教师的教学笔记进行研究,交流经验,尤其是一些细节……在团队学习的浸润与影响下,个人成长才会有丰厚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而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生活,我们参加了吗?我们感兴趣吗?

名师的精神世界里,可能其具有的素养并不全面,但他对儿童一定有着强烈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重,一定在某一教学领域达到了艺术的境界,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创新精神。就像孔子、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他们那样,当走进他们的世界就会发现:原来他们都曾经那样的普通和平凡,他们都长久地站在自己的课堂上,他们都满怀激情与梦想挚爱着教育事业,他们都敞开自己博大的心胸包容和接纳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神实质: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我们能不能有他们那样的情怀和素养,像他们一样耐心坚守和守望呢?

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寻找的一种光源——能够引领教师超越庸常生活,唤起心灵觉醒力量的那种光源。坚信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都隐藏着不计功利、基于人性自然生长的成长愿望。但是,却被埋得太深太深。我们要创设属于自己的光源,努力维护自己的那份独特的精神财富,这样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精神与人格本色。

明天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不期望它没有变化,也不期望它能在一天或一年之间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只希望一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向,敬畏自己的课堂教学价值,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不再过多地依赖他人,听命于他人。

明天的课堂可以多一点生活的味道,多一点人性的关怀,多一点思想的培育……请记住,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独特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保护、积累、提炼,实践总归要与理论对接,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如此,未来的教育家就是你。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育英学校)

内容来源:中国教师报(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