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终极理想:戴上一顶帽、坐上一座轿、娶上一房小

 等待MYLOVE 2016-10-14

清朝读书人一生有四大夙愿:那就是戴上一顶帽、坐上一座轿、刻上一部稿、娶上一房小。其中乘坐官轿是等级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坐轿子”成为了他们人生理想之一。

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明史·舆服志》中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以前的轿子又称为“肩舆”。顾名思义,肩舆是指扛在肩膀上的“车厢”。

古人终极理想:戴上一顶帽、坐上一座轿、娶上一房小

轿子据说最早在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从先秦一直到唐朝,这期间轿子始终不太流行。到了南宋,轿子才开始慢慢流行起来,但是真正普及还是在明代中后期以后。那时连中小地主也“人人皆小肩舆,无一骑马者”。

明清时期,王公贵族之所以喜欢轿子,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上,没有马车上的颠簸之苦,安稳舒适。

清朝对轿子的使用和等级规定最为严格、也最为细致。坐轿者的等级差别是通过轿子的结构、用料、装饰、轿夫人数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皇室王公所用的轿子,称之为“舆轿”;达官贵人所乘的叫“官轿”;人们娶亲所用的那种装饰华丽的称“花轿”。

古人终极理想:戴上一顶帽、坐上一座轿、娶上一房小

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是从二人到八人之分。满清以弓箭得天下,清朝初年,为了保持军队的骑射武功,为避免王公大臣乘坐轿子习惯了而荒废了骑射之术,特别规定不论满汉文武,京官一律骑马,不准乘轿。后来,朝廷做了变通准许满汉官员乘轿,但对此做了严格的规定。

汉文官乘轿的轿夫人数与乘舆的装饰因官阶、场合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至四品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可以乘坐四人大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八人抬大轿;四品以下的文职京官,在京城内乘坐二人抬小轿,出京则可以改乘四人抬大轿;外省三品以上的汉人官员,可以乘坐八人抬大轿;其余的官员都可以乘坐四人抬大轿;而杂职的人员只能骑马。

满人官员乘轿规则则要比汉人更为严格:一品文职大臣、军机大臣乘坐四人轿;二品大员要等到年过60,才能乘坐轿子。

古人终极理想:戴上一顶帽、坐上一座轿、娶上一房小

满人官员中,皇室贵族所乘的轿子差别也很大:亲王、郡王、世子的福晋,乘坐轿子的规格、轿上的各种装饰,依身份、场合不同而各有区别;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乘坐朱轮车轿;蒙古王公一律不准乘轿。

不过蒙古王公也有一个特例,咸丰年间,亲王僧格林沁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咸丰特许乘坐轿子。

以上只是满人官员乘轿的一般规则,特殊人物自然也是要特殊对待。乾隆皇帝的生母过生日的时候,曾经乘坐28个轿夫抬的大轿。

而大清最富丽堂皇的轿子是慈禧太后的“鸾舆”,它以上等紫檀木为架,用黄金装饰轿顶,外罩杏黄色贡缎,上绣九条盘龙,以翡翠为莲花踏脚,出行时,由24名身材一般高、年纪一样大的太监抬着,以显示慈禧太后至高至尊的等级地位。

清朝老百姓也可以乘轿,官民坐轿样式的区别比起满汉官员做轿的区别,更是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官员所乘的轿子可以用蓝呢或是绿呢作轿帷,所以有“蓝呢官轿”和“绿呢官轿”之称。只有官轿才可以有起拱轿顶,百姓所乘的不能有拱,只能是平顶。

古人终极理想:戴上一顶帽、坐上一座轿、娶上一房小

亲王坐的轿子是银顶、黄盖、红帷的样式。三品以上官员可用银顶,皂色盖帷。四品以下只准乘锡顶。而平头百姓乘坐的轿子必须齐头、平顶、黑漆,帷幔也只能用皂色的布。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轿子越来越平民化,官员出巡、士绅办事、郎中出诊、闺秀回娘家,都是用轿子来代步。

晚清时,就连“洋场十里,粉黛三千”的上海青楼女子应客人邀请出堂差,竟然也是以轿代步,坐着轻快的小轿子,轻盈气派。而一些人死要面子,“家中无米为炊,而犹高坐蓝呢之轿”,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