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王阳明,了解心学依然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原因所在

 昨夜又西风 2016-10-14


要爱,请先遇到最好的自己


文 | 兰川


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浙江余姚王华的老婆生下一个男婴。多年之后,这个男婴已经长大成人,人们渐渐对他佩服有加,直到视他为圣贤。一是因为他非比寻常的人生经历,二是因为他继承前人又不同于前人的思想主张。这个人是王阳明,他的核心主张叫知行合一。 


下周我们将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7月第一版)。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意思,而是指良知。每个人的良知与生俱来,看到小孩落井,自然会动恻隐之心,见到父母受苦,心中自然痛苦万分。这份道德感和判断力绝非后天习得,而是先天就存在。王阳明认为,只要时刻遵循内心的良知,就不会有做不对的事,也不会有做不成的事。外在环境再怎么复杂,我以良知一以贯之,就能制胜决断,了然于心。 


王阳明的一生似乎只有两件重要的事,前半生是寻找一个人生的理论支撑,后半生是将这种理论支撑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的过程是曲折迂回的,领略了儒、佛、道三家之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儒家学说的轨道上来,因为良知召唤他不能避世,不能与鸟兽同群,而要以坚定的使命感扛起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 


当众廷杖的耻辱、下狱等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横行的危险;荒山野岭的恐慌、门前冷落的孤寂,直到龙场悟道给他带来心灵的狂喜,继而从狂喜逐渐走向平静,王阳明不但通达地想明白了何谓知行合一,而且通过他的心学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其实就是王阳明心学中“心即理”和“事上练”的延伸。心即理是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呈现;事上练是说,凡事从良知出发,去实践中锻炼。出于良知的行为就一定要做,反过来,所做的事一定都是出于良知。如此,便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可能有人要问,了解王阳明和他的学说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那么久远的学说还能适用于现代生活吗? 


不可否认,时代在变迁,但也不可否认,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原本并没有两样。古人的良知和现代人的良知没有任何差别。因此,要看透外部环境、超越外部环境,就要从内心去寻求力量。这正是了解王阳明心学的意义所在,也是心学依然能够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原因所在。 


王阳明从小便立志做圣贤,他的决心之大连父亲王华都觉得不可思议。王华常劝他甚至是嘲笑他,做什么圣贤,你就是个普通人,好好考试,将来做官就行了。别想那些没用的。但王阳明却“针锋相对”:圣贤在成为圣贤之前也是普通人,他们能成圣贤,我也能。做官只是风光一代,而我却要建功立业流芳百世。 


这些豪言壮语从一个小孩子口中说出,仿佛空中楼阁。但正如梭罗所说:“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是不会徒劳的,楼阁本该造在空中。现在已是给他们打下基础的时候了。” 


如果你也拥有一个空中楼阁,就一定要像王阳明一样坚定建造地基的决心,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而这,是我们共读《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另一个意义所在。 


以下是主题划分和进度安排: 


1.彷徨和痛苦才是天才的共性 

(第1——37页) 

2.做自己的主人 

(第38——72页)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73——118页) 

4.变则通,通则久 

(第119页——196页) 

5.在实践中成圣 

(第197页——244页) 

6.去除私欲 

(第245页——260页) 

7.我们该追求什么 

(第261页——272页) 

8.如何做到不动心 

(第273页——281页) 

9.知行合一如何炼成 

(第282页——287页) 

10.听从内心的声音 

(第288页——299页)




兰川,朴野堂堂主(puyetang),新经典(Thinkingdom)新媒体编辑,在杨无锐《其实不识字——在汉字里重审生活》一书中负责朗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