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04裹束4-取势

 田牧 2016-10-14

304取势

  一、取势是书写前的准备工作

  怎样把文字的点画转为书法的笔势,这就是取势。不会取势就无法下笔,等于不知道路线就无法开车上路。

  唐代韩方明第一个书法老师徐璹(shú)说:“夫欲书先当想,……”,很多人以为书法家就是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哪有这样的事呢?书法创作要考虑很多东西。其中一个就是难字的取势。“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池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解也。”什么叫做“难书之字”?不是不识这个字,而是难以取势。所以要“预于心中布置”,先把大体结构确定下来。

  譬如这个“龙”字,怎么取势?欧阳询《九成宫》有一个写法,完全是老老实实照字写。这是奉皇帝之命书碑,态度谨慎。他写的《虞恭公碑》,“龙”字就换了一个取势。后来米芾、张即之写的都属于这一种,细节略有不同。智永《真草千字文》“龙”字,右旁取势又是另一种,褚遂良《阴符经》也是这样取势的。“龙”字在真行草书中取势主要就是这三种。很多字的取势,在古代已经解决。只要你多读帖,临帖,到用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拿来用。如果要你再想做第四种取势,那是非常不容易。将来专题课程讲了篆书、隶书和草书之后,对于这三种取势理解就会更加深入。

 

  “龙”字篆书是这样的。照篆书结构写真书,我们称为隶定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就用了隶定结构。有些隶书写法是篆书简化,称之为隶变。你看《封龙山颂》这个“龙”字,右旁上面就省了笔画。智永《真草千字文》“龙”字,就是用了隶变的写法。草书也会引起结构简化,这是《急就章》的“龙”字。欧阳询这个“龙”字,右旁参照草书取势再加三横。所以古人取势,不是随心所欲,通常皆有根据。

  这种借用其他书体的取势,相当普遍。如“观”字,原来有两个“口”。简单一些就可以用两点或者三点来替代。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都是这样写的。这原来是草书的写法,两个“口”可以简化为三点。真书、行书在取势时,有时可以借用草书一部分。这在书法中是常用的手段。

  简言之:

  取势是下笔之前的准备工作。

  取势是用心去想,未想定不要下笔。

  大多数的字,可从古帖中学到取势。

  二、取势练习

  上一课我布置“春夏秋冬”四个字的取势。我们一起来看看,应该注意什么,遇到什么问题。

  利用使转来取势,只有真行草三体。草法还没有讲,所以这里取势主要是真行二体。这两种书体取势相差不大。

  “春”字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三横是奋笔势,撇捺是交争势,两竖是竖笔势,两横是奋笔势。

 

  但如果你写北宋诗人张先这一句:“送春春去几时回?”里面有两个“春”字紧邻着,能不能变个取势呢?比较小的改动,是把下面的“日”字,改用飞带势,如苏州博物馆文征明《游虎丘诗》的“春”字书那样。整个字只取了三个势:奋笔势、交争势和飞带势,比王羲之少了一个,这算是取势不同吧。现在市面上文征明《游虎丘诗》有两个版本,有一种是假的,作伪者这个“日”和真本不同。

  比较大的取势变化,可以考虑跟从隶书和草书写法。起手先写十字势,然后两横奋笔势,接下来写撇捺,相交是交争势,分开是斗鹑势。下面的“日”字,可以是飞带势,用于行书比较多。也可以是竖笔势加奋笔势,用于真书较多。

 

  “夏”字取势也不复杂。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夏”字,第一势折钉势移位,第二竖笔势,第三势框架中间两小横属于奋笔势,第四飞带势。问题是“夏”字取势有没有其他变化呢?第一势一横一啄,这个啄是可以变化的。

 

  我们来看看褚遂良《阴符经》怎样处理这一啄的。《阴符经》共有七个“道”字,有三个写出这一啄,还有三个把这一啄和竖笔势化在一起了,最后一个没有啄,位置空着。放大点看,你说他究竟写了一啄还是没有写?似乎把一啄下移,下面一竖起笔有一个点。但严格地说,这一啄是没有写。

  书法中遇到这种很小的笔画,怎样处理的呢?我举几个例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写了很明显的一啄。欧阳询《千字文》没写一啄,跟竖笔化在一起了。这种取势在真行书中很常见。刚才说《阴符经》也有这样的写法。第三种根本不写一啄,如《孙秋生造像》。作者是萧显庆,清代碑派非常推崇这个作品。

 

  “秋”字,通常的取势和写字差不多。注意第一个啄,这时候是当横写的。所以第一个笔势是奋笔势,接下来顾盼势、羊角势和交争势。

  我给大家说过,《兰亭序》这个“和”字,第一笔写法也是当横笔写的。在“永”字八法中,啄这一笔的起笔如果很小,就是一个小圈。但如果这一圈拉长,就等于横。我在一级课程37课中强调过,啄有两面性:有时候起笔两圈为一个圆点,有时候起笔两圈很长,尾巴却较短,往往当作一横。

 

  在隶书中,“秋”字的第一笔就是横。《兰亭序》和《阴符经》中有许多字跟隶书有关。这是有隶书根柢的人写出来的,通常说这种作品有隶意。

  草书的取势就不同了。左边先取立人势,这时候起笔就是不横了。你可以看到禾木旁是两个笔势。先写立人势,然后加两横奋笔势,就写成了。

 

  草书、行书和真书,都是从隶书发展而来的,和隶书有天然的、不可脱离的关系。真书是最后形成的,草书、行书对真书都有影响。有些书法家受隶书影响多点,有些喜欢借鉴草书的取势。所谓“草情隶韵”,就是说真书中见到草书和隶书的影响。

  《阴符经》中的“私”字,禾木旁取势也是用了横。所以这个字分笔势,应该是奋笔势、顾盼势和蟠龙势。最后这个蟠龙势是书法取势的变化,本来是应该玉函势。唐伯虎、文征明都这样写过,语言老师一定很反对。但书法是一种艺术,这样取势为求变化,不是小学生默写生字。

 

  “冬”就简单了,第一势飞带,第二势铁铃。行草书中也是这两个笔势,只是形状有些不同。笔画少的字,往往真行草取势就一样。

  有朋友问:“冬”字草书,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国关中本飞带势和铁铃势很明显,但日本墨迹本上,铁铃看起来就是两小横。可否分成向背势和奋笔势?我想是可以的。

 

  书法取势是一种艺术手法,相当灵活。它给书法创作提供变化的可能,变换的空间。如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名”字,上面是飞带势,下面“口”字是竖笔势。但《圣教序》中还有一个“名”字,取势不同。上面的飞带势拆去了最后一笔,变成了向背势。下面的“口”字还是竖笔势。但第一竖特别长,把飞带势的捺点化在一起了。

  三、书体和笔势

  刚才所讲的取势方法,让我们看到各种书体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再出一个题目:天道酬勤。

  “天道”两个字很容易,《阴符经》都有。“酬勤”怎么取势呢?你认识这两个字,六七岁就会写这两个字,不等于你能把他们写成书法中的字。因为书法不是写点画,而是行走大圈笔势。

  先说“酬”,左旁是“酉”。这个“酉”看起来很容易,第一势奋笔势两开,移位两次,第二势斗鹑势,第三势又是奋笔势。三个笔势一加,“酉”字就出来也。但问题是这个弧线的“八”字,真行草书中很少这样写的。

 

  “酉”是酒器,如“尊”就是两个手捧着“酉”,小篆最上面两笔相背的弧线,以及框架中的八字弧线,看起来好像八字胡子。隶书中往往改为平线条,行草书中改用相对的两点。所谓隶书,就是把篆书圆转变成平直。还请注意,八字的左拐右弯两个脚,隶书中还可以打通连写,所以“酉”字框架中会有三横。好像《乙瑛碑》这个“尊”字。

  又如这个“酒”字,右旁也是“酉”,隶书写法和“尊”一样,平直为主。至于真书中,“酉”字框架中写几横呢?晋唐时期写三横比较多,如虞世南。智永《真草千字文》看起来只写了两横,两横也是可以的;但放大以后,是有争议的。颜真卿的颜体,他用篆法写真书,所以还是保持圆转线条,算是颜体的风格。

 

  所以“酉”字的取势,第二势应该是竖笔势。你用相对的羊角点也可以,米芾就有这写法。其实可以推到汉代的马王堆帛书,注意他两竖两点。但框架下还是三横,米芾只有两横。

  又如“勤”字,怎样取势呢?看起来左边有三个笔势:先是一个“廿”字形,然后“口”字形,最后是一竖三横。其实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这样写。第一势如果竖笔开始取横爻势,横笔开始是奋笔势移位。第三势不用这么复杂,只要写挑土势就可以。

 

  你看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都是这样取势的。他们没有照文字点画写,而是照书法笔势写。写出来跟文字有差别,书法就是行走笔势的。你能不能自己创作一种新的取势呢?理论上当然可以,实际上非常困难。

  讲到这里,有些同学会想,这下子糟糕了:“我从小学会的写字,原来书法中是另一个样子。等于自己先笔势组成的字,非常陌生。”确实这样。大圈取势是一个难点,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简言之:

  多读帖、多临帖是学习取势的好方法。

  书法字典提供了很多古人取势的样板。

  各种书体对照,可以加深对前人取势的理解。

  本节要点:

  取势是书写前的准备工作。

  各种书体之间会对取势有影响。

  多读帖多临帖是学习取势的捷径。

  复习思考:

  完成“天道酬勤”四个字的取势,把筋写在纸上。

  “取势”两个字,如果写成真书或行书,在书法中只要行走哪几个笔势?把自己所分的笔势和前人对照一下,有什么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