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xuebws 2016-10-14

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在三国历史上,成济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但他却不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他的存在最大价值意义在于,帮助司马昭解决了一次政治危机。

《三国志》上写到曹魏小皇帝曹髦的死非常简略,仅仅是十二个字:“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

似乎这位曹魏名义上的帝国领导人,诸如中国历朝历代短命帝王身上所能发生的那般,英年早逝了。

事实上,曹髦的死并没有那么简单,其中的复杂曲折并不是这十几个字所能涵盖,出于“为君者讳”的冠冕堂皇理由,陈寿在记述这段历史时,使用了传承于孔老夫子那的“春秋”笔法。

紧跟着“曹髦死亡简介”之后,陈寿所记录下的是当时曹魏皇太后所发布的有关于这次事件全过程的诏令,似乎着这就是人们可以容许知道的确切历史了。

这封诏令很长,写得很详细,几乎容括了曹髦的一生。

如果完全遵循这篇诏令的逻辑性,我们所能知道的事件过程,也就是这样的:曹髦暴戾无常,因为皇太后老是在忠心耿耿的大将军司马昭面前告黑状,就想要把皇太后给黑掉,。没曾想到,事件刚一发动,因为手下人的见义勇为,就被发觉了。但是曹髦仍然一意孤行,冲入到布置好的防卫军队阵列中,很是不幸地,慌乱之中,曹髦被兵士杀了。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显然,这是一起由曹髦发起宫廷政变事件,而曹髦的最终失败,也是可以归结为我们常常看到恶人不良下场幸灾乐祸时所说的四个字:“咎由自取。”

一个皇帝竟然是要在自己的皇宫里发动政变,皇帝本就是天下最高权力的代表,具有着无上的自由度,他还需要去颠覆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本身性格缺陷而要杀害皇太后那是说不过去的。

虽然历史上不乏杀亲人取乐的暴君,但那都是绝对权力的拥有者,从来没有这样轻易被干掉过。

种种迹象表明,里面显现出来的疑点实在太多,其中必然有着很多说不出口的隐情在内,因而也就没有官方所说的那么轻描淡写。

名义上来讲,曹魏帝国所继承的是东汉王朝的正统,自从在曹魏高层授意下,如傀儡般的汉献帝上演了禅让那一幕后,曹魏就名正言顺地以汉王朝接班人的姿态出现在了历史舞台上。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曹操后代们根本不会想到,还有人会在有样学样的精神指导下如他们这般将历史重演一遍,

曹魏帝国第一任皇帝曹丕的时候,司马家族就已经崛起。作为曹丕年轻时的亲信,依据水涨船高的原理,司马家族的第一开拓人司马懿在曹丕登基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魏国朝廷中的核心成员。

当第二任皇帝曹睿临死之前,司马懿又不可避免地成为重要的托孤大臣之一。虽然期间也有着潮起潮落,但是在将另外一位掌政大臣曹爽敲掉后,曹魏帝国这个家基本上也就是由司马懿为核心的司马家族来当了。

司马懿死了后,司马家族的掌舵人是他的儿子司马师,同样地,政权牢牢掌控在他的手里,曹魏帝国第三任皇帝曹芳更像是一个摆设。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曹芳也曾反抗过,结果很不理想,在司马师的策划下,以皇太后的名义(注意这点),被废黜了。

接替曹芳的就是曹髦了,接班的时候,他才十三岁。

这位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王曹霖的儿子有幸成为曹魏帝国的第四任皇帝,却非常不幸地遇到了强大的势力掌控集团司马家族。

司马师玩完,上台的是他的兄弟司马昭。

这位仁兄比他哥哥还要厉害,官位节节上升,权势越来越巩固,所谓的魏国朝廷除了没有改姓外,基本上都是司马家的天下。

当权力一步步的被消减,年轻气盛的曹髦再也不能忍受,他寻求着一场变革,一场能够改变自身命运的变革。

虽然曹髦形同傀儡,也没啥势力,但也毕竟做了这几年皇帝,还是有着几个信得过得心腹人员存在。

既然是要做大事情,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们,第一时间召集起来的也是他们。

这里的“他们”就是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

咋一看,这三人同是属于某个王姓大族的成员,实际上,王沈是太原晋阳人(今山西太原),王经是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人,王业是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三人只是“纯属巧合”的姓氏相同。

在三人面前,曹髦直截了当地喊出了那个千百年后还有人提及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

曹髦继续说:“我不能就这样坐等着接受被废掉的耻辱,今天就和你们去讨伐这个大奸臣。”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听完皇帝的发言,王沈、王业一声不吭没有表态,王经却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劝谏说:“当年鲁昭公不能忍受季氏掌权,导致出逃失去国家,被天下人讥笑。现在权力掌控在司马昭家族手中,已经很长时间了。朝廷内外的很多人都是愿意为他效命,也不顾及到逆顺的道理,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况且,陛下你的宿卫短缺,战斗力不强,装备也很差,陛下你有什么又可以作为凭借的。如果就是这样,一旦发动,疾害没有除掉反而更加加深了。陛下这样做,恐怕是要遭到祸患的,还是要详细考虑后再做决定。”

长期的压抑,已让曹髦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他从怀中掏出诏令狠狠地扔在地上说:“如果这件事都能容忍下去,以后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下去的!我的心意已决,即使是死,又有什么可怕的,何况还不一定死呢?”说完,曹髦便把三位大臣晾在那儿,跑到后宫去向皇太后禀告自己的最新动向。

眼见着皇帝一走开,王沈、王业两人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司马昭那里去告了密。

司马昭了解到了曹髦的举动,很快地做好了防范准备,等待着曹髦如飞蛾扑火般的自投罗网。

出于同是同僚的缘故,王沈、王业在投奔到司马昭大将军府邸时,还顺道将王经给拉上了。

王经没有答应,对着两人淡淡地说:“你们去吧!”

王经不想同流合污,但他又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他只能坚守着自己心中所遵循的这份操守,虽然他知道这必定要让他和他的家族付出惨重的代价。

就在召见三位“得力”大臣之前,曹髦还是做了些准备的。

据《魏氏春秋》的说法,前一天的晚上,曹髦在陵云台召集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铠甲兵器也已经下发了下去,当时他就准备着对司马昭发起行动,因为正好下雨,也就停了下来,事后就发生了他召见王沈三人的事。

在禀告了太后后,曹髦带着他事先准备好的那支部队行动起来。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说是部队,其实这之前,还是要加上“鱼腩”或是“杂牌”的,正如从来都没有摆正过正确位置而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中国国家足球队,曹髦所率领的这支从未经训练、战斗力缺乏的由宫中奴仆所组成的队伍,打一出征开始,就是能够让人看到他们的无比凄凉的结局。

驾着车子,拔出剑,曹髦带着几百人的队伍擂动着战鼓从云龙门出发,向着他那遥不可及的梦想进发。

途中,前行的队伍在东止车门,碰到了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所率领的部众,司马伷比较知趣,也不想担什么责任,听到曹髦手下的呵斥后,带着部众跑掉了。

司马伷这个举动,给予了曹髦很大的信心,并造成了一种皇帝招牌特好使的假象,“况且不一定死”的侥幸心理再次成为曹髦前进的动力。

挥舞着剑,曹髦一路向前,前途似乎一片光明,自信心也是成倍增加,直到他在南阙遇到了贾充。

贾充在历史上的名声很不好,这和他将开启西晋王朝“八王之乱”的女儿送入宫廷或多或少有点关系外,这次纯属为司马家族“见义勇为”针对曹髦事件占有着很大的比例。

贾充的部下们还是挺能打,也没费多大力气,一番扫荡下来,曹髦的联合杂牌部队也就垮了,逃散了不少。

在人们的预料中,事情似乎很快就能摆平,然后就是该干嘛干嘛去。

令得所有人想不到,有个人却是不答应的,依然举着剑奋斗在战斗的最前线。

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这位仁兄就是热血冲头过度亢奋的曹髦。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由于是曹魏帝国大皇帝亲自挺身作战,贾充和他的部下们还真是有些吃不消,虽然着这时候的曹魏帝国与当年的汉献帝时期的东汉王朝在名存实亡上有着很大的共通点,但几百年遗传在人们血液中对大皇帝权威的奴性还在发作着,曹髦一上前,众人想的更多的是要不要退却下先。

如我们在电影中所看到的,关键时刻总是有那么些让我们激动不已的关键先生出现。

这回我们所知道的充当了这一角色的人物,是那个过于彪悍的新新人类——成济。

适逢其会的成济,当时在朝廷中所挂有的头衔是太子舍人,一个从良家子弟中选拔出来隶属于太子少傅轮流宿卫在宫内类似于郎中的七品官员。

这位吃着曹魏俸禄却是为着司马家办事的小僚,急匆匆地跳了出来,向贾充问道:“今天的事已经很紧迫了,应当怎么办呢?”

贾充的城府却是深多了,话说得很有内涵:“司马家族养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今天。今天这个事,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句话,其实是可以多种角度去理解,虽然没有表态拿曹髦怎么样的,潜台词很明显就是要拿曹髦怎么样的。

很多人就是这么理解的,其中也包括成济,但他似乎忘了一点,贾充并没有说要拿曹髦怎么样的,这之后他的行为,很大程度上,也就属于了他个人的“擅自主张”行为。

成济出手了,一出手就是致命一击。

他手中的长矛,穿投曹髦的身体,露出在背脊外。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曹髦倒下了,来不及哼上一声,带着他的梦想,倒落在尘埃中。

这位曹魏皇帝因为年轻的冲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曹髦的死亡过程,没有官方所说的那么不堪。

曹髦死后,司马昭把大臣陈泰找来,安排在一个密室中,商量着怎么解决因曹髦死亡带来的后遗症。

司马昭先开的口:“玄伯,天下人将是要怎么看待我呢?”

陈泰回答的很干脆:“到了这个时候,只能是杀贾充,才能稍微调节下天下人的情绪。”

司马昭还是不想杀贾充,问陈泰:“你想想看还有没有比仅次于这个的办法?”

陈泰这次的回答比第一次还要干脆:“我只想到了这个,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陈泰的要求,其实已经是当时对曹魏颇有念想的士大夫阶层的最低诉求。

主要幕后的操控人司马家族,当然是不会为这背负上任何的责任,虽然着大家心知肚明,所要一切本来就是要由他们来买单。

司马家族既然不认账,当事人总是逃不掉的。众所周知的在场的最大罪魁祸首,就是那个敢于对抗的领头人贾充。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所以地,把他给交出来处死,也是一种交代,表明了司马家族认真负责的态度,虽然这看上去有点和稀泥的味道。

令人大跌眼镜的,仅仅是这个底线,司马昭也是不能遵循的,他所需要的是退“退而求其次”。

为了顾及到给自己集团卖命的那些士人,引用《水浒传》上的说法“冷了众弟兄的心”,司马昭不能做得太狠太绝。

那么,最终的选择也就剩下了一个,拿实际执行人开刀。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成济的地位不高,影响力也不大,又是这次事件看似叫嚣得最为凶悍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他是动了手的,并给死者造成了重大伤害的。

如果要在上下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看来成济是最为合适不过的,就是他了,一头多么肥美的替罪羊 !

成济当然是不知道司马昭心里面有这么多道道的,为了主子极力卖命的他,正在家中幻想着美好的未来前途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等待着他的是这样的命运。

当抓捕他的诏书下达,他当然是不服罪的,凭什么就要自己来背这口大黑锅的,这种玩法也是太不地道了。

在与前来的部队对抗中,成济和他的哥哥成倅袒露着身子,爬到了屋顶上,哥俩还真是不闲着,骂骂咧咧,几乎是将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语言,全都倾泻在了司马家族及其他们的八辈祖宗身上。不时地,哥俩还曝光些司马家的小道消息,以供大家参考。

影响实在太恶劣了,底下的人们有些慌了,这样下去还不把司马家族的所有老底都给揭出来了,连忙地对着屋顶狂射。

成济兄弟俩毕竟不是变形金刚,在箭雨的招待下,全都给挂了。

从成济的行为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完全是一个没有头脑的粗人,别人怎么说他也就怎么去做了,至于后果并不是他所要考虑到的。

成济最为可悲的是站对了阵营的他,并没有看清了时势。

曹魏帝国还是名义上的曹魏帝国,大皇帝还是名义上的大皇帝,在当前观念的指引下,即使是司马家族也是不敢去轻易抵触,除非他们真是不会顾及自身的形象。

在政治人物面前,只有政治利益,没有是非对错。

为了平衡各种政治势力,给予这次曹髦被杀事件划上一个句号,司马昭必然会舍弃一些东西,贾充他舍不得,成济也就首当其冲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司马昭包庇了杀害皇帝曹髦的凶手,却不知竟为西晋埋下亡国祸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