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工具手册(上册)(一六七)

 百了无恨 2016-10-15
褚遂良的楷书(五)

  中国书法的笔法到楷书而大备。楷书在东汉后期从隶书演变出来,经过大二约五百年的艺术实践,到了初唐才普遍地达到十分成熟的阶段。从现存的初唐楷书碑刻,特别是昭陵陪葬诸碑来看,都能很好地继承魏晋南北朝的书法遗产,舍弃粗犷朴陋,发扬刚健清新,法度谨严而风神爽朗,在统一的时代风格中又各具特色。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家的书法是时代的产物,代表了初唐楷书的最高成就。其他初唐诸家,大多数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近这三家,如《段志玄碑》近欧,《孔颖达碑》近虞,《善才寺碑》近褚,介于欧、褚之间的,如《李孟常碑》、《李愍碑》之类更多。由此可见三家的成就是楷书艺术发展的必然,是当时书风的典型。自唐以来,许多论述三家的艺术都源出王羲之,并不全合实际。

  魏晋隋唐书法的发展的轨迹何在呢?在于隶书的古意逐渐消失,楷书的笔法和结构逐渐完善,朴野粗犷渐被淘汰而走向典雅精工。隋代的碑刻如《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实已与初唐诸家非常相近。欧、虞、褚的出现,乃是书法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看过学过王羲之的字,也是事实。我们既不能说他们都全出于王,也不能强指他们出于北朝某碑。他们这样的大家,都是广泛吸收了前代的经验,才自成一家。

  欧、虞、裙三家都是楷书的典范,“书贵疫硬始通神”,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褚遂良的楷书不似虞世南的浑厚,也不似欧阳询的险峻,他的风格有明显的形成过程。

  《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是褚中年的作品。二者之间亦略有不同。两碑的点画都瘦劲坚实,结构谨严方正,穿内笔面距离大体均匀,少有极密处;笔画少的字,也尽可能撑开或收缩为正方形,如“日”字不作长方形而近正方形,“比”字末笔不排出而作“比”, “州”字的左竖笔不向外撇而只作一竖笔之类;两碑都较多地保留了六朝由隶变楷时期的古意。

  《伊阙佛龛碑》,前人评价最高,刘熙载说它“兼有欧、虞之胜”。就是连对唐人书法很有偏见的康有为也说是“清虚高简”。这碑的好处在于笔力挺劲,结构端整,全碑有庄严博大的效果,但说它兼欧虞之胜不免溢美。笔法变化,缺乏轻重虚实的对比,结构上因过分追求严整而使一些字显得不自然,乃至呆板而怪僻,便是这碑的缺点,而这种缺点在欧书《九成富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君碑》和虞书《夫子庙堂碑》里是不存在的。

  大跨一步,用笔坚实而有变化,轻重虚实的照应也较明显,结构端整而不板滞,能密能疏,巧拙相济,确是初学楷书的理想范本之一。它在相当程度上算是欧虞合体。用笔很接近欧,某些字若单独看,几乎与欧相同;某些字结构又像虞,尤其是整个平和闲静的意趣与虞 《孟法师碑》的艺术,与《伊阙佛龛碑》相比,无疑是向前相近。由于欧、虞的影响保留得多,尽管它确是第一流的唐楷,但还不能代表褚遂良书法艺术上的独特成就。

  褚遂良后期的作品,一是五十七岁时写的《房梁公碑》,二是五十八岁写的《雁塔圣教序》。后者较前者更好,可以包括前者,最足以代表褚遂良的独特成就。为了能粗略地说明问题,现将四种褚碑共有的字举倒如下:这样一比,就明显地看到了褚书从中年到晚年发展的轨迹。用笔从单纯平实走向丰富多样,结构从方整质朴走向生动多姿,在整个变化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六朝碑版和欧虞的面目,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现在来论褚书的独特成就,不得不首先归功于刻工的精妙。《房梁公碑》和《雁塔圣教序》都刻得极好,尤其是《雁塔圣教序》的刻工万文韶,不愧为杰出的刻字艺术家。

  他对褚遂良的笔意真能心领神会,非常忠实地再现了晚年褚书变化丰富的笔法。晚年褚书已是精致微妙的艺术,如果遇到那种把一人所写的字刻戏两种面目的北魏墓志的刻工,就把艺术的精华去掉了。


  由于刻工的精巧,现在我们就可以通过临摹和欣赏,推想出当时书写的情状。褚遂良所用的笔是制作精良而笔毛较长的硬毫。传说褚遂良曾问虞世南:“我的字比欧阳询如何?”虞答道:“你怎么能与欧阳询比!欧写字不择纸笔。你呢,若遇着好笔好纸,还写得好。”这传说是可疑的,欧阳询长子褚遂良三十岁,“父友欧阳询甚重之”,乃史传明文。以常情而论,褚也不会在虞面前那样愚妄。但是,褚对笔的讲究,在晚年书碑上却可得到证实。用长锋羊毫之类的笔,来临写褚字,即使手艺很高,也无法仿佛原作的风神。

  还可推想到的第二点更重要:《雁塔圣教序》这样径寸楷书,是褚遂良肘腕悬空,直接书写在碑石上的。有人曾问我:“何以见得?从前人不是说他的字如‘美人婵娟,似不胜罗绮’吗?”这样问,并不足怪,一则是他对书法表现的力有误解,总认为要像魏碑、颜,柳,才是有力,乃至把一些剑拔弩张、张牙舞爪的怪字也误认为有力;二则,他没有临写的实践。对于褚书如“美人弹娟”的说法,古人也有误解。所以王世贞说:“评书者谓河南如瑶台婵娟,不胜罗绮,第状其美丽之态耳!不知其一钩一捺有千钧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撅有法”。杨守敬也说:“原书虽离纸一寸,实下笔千斤也。”这两家的说法都很正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