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正确的素食也会造成身体虚寒(谈吃素的科学)

 海k59a62ww9em1 2016-10-15

  11月4-6日:佛医堂将举办“佛医实修功夫3天共修课”,由弘南院长亲自主持教学,欢迎各位喜欢修行养生,希望通过佛医功夫调养健康问题,希望自己实修功夫有所突破的师兄参加。报名参加请点击这里


  “素食者约有七成左右体质偏寒”、“长期吃素,由于营养摄取容易失衡,体质往往偏虚”,看到这些字句,除了惊耸,但真的了解其中的意义吗?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


  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黄芪、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素食一只共蒸煮,可补血虚。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银耳、石斛等。




  补阴虚食品:百合、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二子汤: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连食数剂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杜仲、肉桂、等。




  补阳虚食品:淡菜、胡桃肉、桂圆、桂皮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5、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


  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


  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


  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


  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佛医堂流通处推荐佛医养生经典——飞天茶


编辑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