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德保猪血肠

 宛平2008 2016-10-15
    猪血肠是百色德保县的著名小吃。初闻名字,不少人会觉得有些“血腥”,但在德保当地农家,它可是必不可少的宴客之菜。德保县城的响水路口,聚集着十多个猪血肠摊点,俨然成了猪血肠一条街。成品的猪血肠散发着特有的熏香,嚼在嘴里口感绵韧,余味无穷。
[转载]德保猪血肠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会特意驱车前去德保,寻觅这一舌尖上的美味。“德保猪血肠”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美食文化符号。过往的车辆在这里停下来,困了累了的旅客走下车,松松筋骨洗洗手,末了经不住诱惑,现炒现吃一小碟血肠,然后买上三、五斤,带回家去讨好老婆(老公)和孩子。一批客人走了,又一批客人来了,从早到晚,血肠摊的生意不断。
[转载]德保猪血肠

    德保猪血肠的德保位于广西西南部,当地以少数民族壮族居多,90%以上说的是德靖土语。这样的地方特点也造就了不一样的美食文化。在这边陲小城里,猪血肠为这独特的地方平添一抹别样的味道,所谓吃出来的美味,大抵就是这样的吧。
[转载]德保猪血肠

    德保猪血肠起源何时,是什么人最先发明,没有文字记载。《德保县志》用廖廖数笔介绍其做法及功用:“血肠,将猪小肠洗净,以白米和猪血混合,磨成浆,加葱花、盐、油、香料拌匀,灌入肠中,结扎两端,用文火煮熟,食之别有风味,是壮族人宴客佳肴。”据专家考证,我国的血肠起源与满族用猪祭祀还愿的民俗分不开。与血肠相联系的祭祀有两种:一种是满族的大祭,一种是满族祭天典礼。满族的故乡东北,至今仍有专做血肠的饭馆。如果这个结论成立,德保猪血肠的历史,应该是从清朝入关后开始。
[转载]德保猪血肠

    相传很久以前,当地有个姓农的大财主,家里请了三个厨师。一天,吃腻了鸡鸭鱼肉的农财主令三个厨师用猪肠子各做一道菜,味道好的奖十两银子,不好的扣一个月的工钱。一个姓李的老厨师想了三天,又在厨房里捣鼓了半天,端上来一盆“血灌肠”。农财主一尝,觉得味道不错,再一尝,觉得鲜美嫩滑,不由得大喊一声“美味”,赏了李厨十两银子。从此以后,农财主家中宴客,餐桌上总少不了猪血肠。食客口口相传,猪血肠这道菜在当地流传开了。
[转载]德保猪血肠

    只是,最初的做法比较简单,当年李厨只不过取一副猪大肠,灌上拌有猪血的米浆,辅以葱花等些许配料,放蒸笼里蒸熟了事。现在,德保猪血肠的做法已有了较大改进。首先是舍大肠取小肠。猪大肠又粗又厚,做出的血肠外观不美,咬嚼费劲;猪小肠又细又薄,做出的血肠外形漂亮,易咬易嚼。其次是改笼蒸为水煮。放蒸笼里蒸,不但耗时耗柴,血肠也相对干硬;放清水锅里煮,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血肠也更加鲜嫩。
[转载]德保猪血肠

    做猪血肠有两个环节很重要,一个是加米浆,一个是煮血肠。这两个环节功夫到家,才能做出好的血肠。加米浆时,米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猪血的味道寡淡,少了血肠就不嫩滑。一般来说,米浆和血浆的比例是8比2。煮血肠时,水不能不开,又不能大开,不开血肠难熟,大开血肠会破裂。要用冷水调节,让锅里的水时时保持小开状态。
[转载]德保猪血肠

    猪血肠煮熟了,起锅切片,蘸着酱料吃——酱料用葱花、胡椒、酱油、米醋等配成。血肠装入白色菜碟,上面撒些许芫荽之类的香料。白色的碟子,紫红的血肠,绿色的芫荽,赏心悦目,令人食欲大动。这种吃法,血肠原汁原味,鲜美嫩滑。但也可作二次加工,即把血肠放入油锅,煎至肠衣焦黄,起锅切成小块,还是蘸着酱料吃,其味更香甜可口,妙不可言。
[转载]德保猪血肠

    从前,德保猪血肠是稀罕物。乡下农家杀猪当天,习惯请亲戚、邻居吃饭,而那时候穷,不能每一口都吃肉,所以物尽其用,利用杂碎做个血肠,让餐桌多一个菜,同时作礼物送客人。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猪血肠已从宴席上悄然退出,演变成一种街头小吃、平民食品。血肠在德保县城已成行成市,最有名的当属响水路口、南桥河堤和城北市场等处。响水路口主要做过往旅客的买卖,南桥河堤主要做情侣的买卖,城北市场主要做商贩的买卖,每处几个甚至十几个摊点,一个摊点每天少的能卖几十斤,多的能卖一百多斤。
    除猪血肠外,德保还有一种灌肠,叫糯米灌肠。糯米灌肠的做法,是将浸泡过的糯米,加上葱花、蒜末、五香粉、味精、食盐等佐料,灌入猪大肠或猪七寸中,用蒸笼蒸制一个小时左右,待肠内的糯米熟透出笼,再放入油锅煎至金黄,起锅切片食用。糯米灌肠油而不腻,既有糯米的天然浓香,又有大肠特有的焦香味道,可谓色香味三者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