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生龙:为什么要关注核心素养?

 人到中年空间 2016-10-16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社会各界受到广泛关注,各方也展开了热烈讨论。

著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育人观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知识的积累速度是比较缓慢的,以至于在一个人的一生之中,知识的总量和结构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非常有利于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用稳定的方法将稳定的知识传递给一代代的人们,由此确立了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几百年来,学校教育也一直不断地进行着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但用更为恰当的方式更便捷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这一信念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

这样较为稳定的教育生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开始瓦解和重建。今天的教育和人类的学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挑战之一就是知识的增长速度,从过去非常缓慢的增长一下子发展到现在按照指数方式的增长。现在每一天所产生的新信息、新知识,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都学不完;挑战之二是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几年前学习的新知识,有很多在今天已经过时了。过去一个教师在师范毕业之后,基本上不用很多的进修,就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现在的教师,接连不断地参加各种培训,但总觉得自己好有很多东西不熟悉。在过去,学习和工作有较为明晰的分界,参加工作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现在的人们要能够在社会上立足,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挑战之三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新发展,让大家逐渐意识到,学习不是像翻书本那样一页接着一页的线性思维,而是很复杂的过程,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教育也不可能在一个孤岛上进行,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探索教育、文化、心灵等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新时期教育综合改革的生长点。挑战之四是多元文化的互相交融,带来的人的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一个族群相对固定地在一片土地上聚集和生活,他们世世代代沿袭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人们迁徙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不同习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信仰的人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文化信念、价值观念等的相互影响越来越鲜明。如何在这样的新时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依然坚守知识本位的教育观,不仅不能发挥教育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还会阻碍社会、科技和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建立符合知识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一时代背景的新的教育观,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共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机构长达2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有找到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才能解决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只有找到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DNA,才能在给学生打下坚实知识技能基础的同时,又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既是对世界教育发展总趋势的一个回应,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以人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体系,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相信大家是能够理解的。但仅仅如此还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明确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结构

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架构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是整个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是不分学科的,但要将这些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还是需要学科课程来实现的。明确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结构,学科就可以根据其要求,拟定本学科的素养体系,以此来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精选课程内容、确立实施的路径和评价的方式。

如何建立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呢?

不妨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说起。《几何原本》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教科书。欧几里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五条公理和五条公设,并以此出发,进行演绎推理,构建起了他的平面几何的辉煌体系。《几何原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书中提出的那些公理公设,它们在欧几里德之前就已经为人知晓、并广泛使用。欧几里得的伟大在于他对人们已有的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发现这总共十条的公理公设是整个平面几何的核心,从这里出发就可以构建起平面几何的大厦来。

牛顿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他之前,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描述物体运动以及运动与力之间关系的规律,已经有了很多发现,而且几乎涵盖了与此相关的方方面面。牛顿最伟大的地方,就是能够从前任的这些研究中,提炼出最为核心的三大运动定律,其中第一定律告诉人们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是如何运动的;第二定律告诉人们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运动状态是如何改变的;第三定律告诉人们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而且遵循相应的规律。这三大定律,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石,成为经典力学的核心。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发现,一门学科能够成为一个体系,就是因为对与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梳理、整理,理清了其核心概念和规律,找到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学科思考的源头。构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其实就是在寻找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核心要素,明确教育制度的设计、学科课程的设置、教育方式的选择、教学成效的评价等与核心素养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前所述,已经有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开展有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虽然各自的切入点并不完全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点的。比如说:将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类似于欧几里得和牛顿找五大公设、找三大定律的工作;在价值取向上,关注两大方面,一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是国家或社会的共同遵循核心价值观。我们正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设,要与之进行充分的整合;在内容上,构建层层递进的核心素养体系,从整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到每一门课程。

在教育部提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之后,国内几所重点师范大学组建课题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以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素养”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框架体系,走出了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坚实一步。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充分的研讨中,我们会对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结构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的。 

二、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仅仅靠一批专家组成的课题组就能做好的,一线的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为熟悉、对如何教育学生最有发言权,应该成为建设核心素养体系的核心力量。

要转变等米下锅的被动心态,等专家学者将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完成了,等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修改充实了,才去研究它们,才去想着我的课该如何上。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密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过程中的各种研究和讨论,思考如何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予以实施。

要有改变自身习惯的信心和勇气。在知识本位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达成,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较少关注,对超越知识层面的素养的培育,思考不多。这样的一种教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要想改变非常困难。但这样的教学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自己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没有主动改变自身习惯的信心和勇气,要想实现从知识本位的教学向素养为先的教学的转化是很困难的。外因要靠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自己的观念更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如前所述,从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建构我们的课程和教学,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场革命,有点类似于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带来的思想革命。好在这件事情世界各国已经有不少好多经验,在我国的部分学校,也有很有价值的实践和探索。我们一方面要埋头拉车,另一方面也要抬头看路,主动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价值思考,让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实践和探索,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道路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