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自拍真的能改变世界吗?

 昵称535749 2016-10-16

新一代女权主义者搭上社交网络的快车寻求突破,但这种话题自拍的形式真的能推动女性解放吗?

你的自拍真的能改变世界吗?

“您的启动盘空间不足,请删除一些文件以获取磁盘空间。”我总能看见这条信息。我这个人可能就是被这些数字文件定义的,未来某一天他们可能会被复制到另一块硬盘里,封存起来作为我的数字墓碑。我拍了太多的照片,我们这一代人,都拍了太多的照片。根据估算,在这个吵吵闹闹的地球上,仅去年一年,人类可能就拍了一万亿张照片,我跟我周边几个爱拍照的朋友自然也贡献了一部分。人人都在拍照、分享,乐此不疲,人人都迅速适应了手机摄影的时代:政治家们聘请常青藤联盟毕业生为自己炮制网络热图;你关注者的数量可能决定你是否能通过面试;社会运动都仰仗着 iOS。2013年曾有一项调查显示,在拍照的时候,大脑对拍摄对象细节的关注度反而会降低。人类的记忆已经从大脑转移到了 DropBox。大家都一窝蜂盯这块4.7英寸屏幕的时候,除了记忆,还有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也岌岌可危呢?

这期的主题是“女性的凝视”,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就掏出手机 —— 我凝视着它,它里面有另一个女人在注视着我。但过了一会儿,手机自动锁屏,一片漆黑的屏幕上浮现出我自己的面孔,这个真实的我似乎与手机世界里的我判若两人。自拍作为数字空间里的自我表达方式,改变了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也改变着我们对其他女性的认知 —— 而这一切,我们又了解多少?进一步说,自拍这种行为是成为塑造更美好未来的有力工具,还是会变成一个陷阱,让我们迷失在图片的海洋里,丧失心中的理想?

谈到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视角,我想简要说一说历史。别害怕,真的是简史。1975年,女性主义理论家 Laura Mulvey 发表了一篇名为《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的文章,其中定义了所谓的 “男性凝视”。这篇文章是女性主义电影领域的奠基之作,文中的观点认为,在媒体行业存在对女性及女性身体无意义的滥用,充满了象征异性恋男权的象征物,还存在着种种色情的隐喻和指涉。这个概念成为了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关键,它主张不应寄希望于只靠法律条文来推翻父权社会,同时也对女性在文化领域中所表达的形象提出了质疑。如今已是2016年,“男性凝视”情况仍然没有什么变化。随便举个例子吧,以性别的视角来看,社会把女同性恋赋予了色情的意义,将她们包装起来放到色情网站上,满足男性观众的特殊嗜好。男性的这种主导地位在游戏中也有体现,《GTA》这种游戏里面,对女性“性工作者”的侮辱和攻击就是家常便饭,剧情走向和人物角色都得靠这种事情去塑造呢。在这一季《权力的游戏》最后一集里,某个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性角色遭受了“惩罚”,具体操作就是暴力的强奸。如此种种,在这个剥削严重、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父权社会里,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在社交网络上,情况会不会有所不同?在网上贴出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拍照的时候,到底是在助长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还是在努力破除这种思维的枷锁呢?

“进一步说,自拍这种行为是成为塑造更美好未来的有力工具,还是会变成一个陷阱,让我们迷失在图片的海洋里,丧失心中的理想?”

说说 Instagram 吧,它与那些老套的出版企业、广告团队截然不同,说句实话,也没有那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权力结构。社交网络风靡全球的核心价值观就在于,它允许每个人拿起手机,随心所欲拍摄自己想要的照片。这种变革对于女权主义者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社交网络让有色人种女性、伤残女性和其他不能拥有“完美身材”的女性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大约从2005年以后,Tumblr 成了女权主义者的网络大本营,而 Instagram 则给这些人更大的空间,让她们施展拳脚打破社会的观念。这种在线以图片为基础的平台让女性能够随时随地表达自我,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刷出自己的存在感。社会运动(特别是女权运动)尤其利用了这些网站平台的民主性。这些网站上面有无数人发帖,还有像“#Iwokeuplikethis”(起床照)、“#freethenipple”(解放乳头运动)这类的标签话题。以我所见,这些内容为那些素面朝天、身材平平的女性提供了一个曝光露脸的绝佳平台。有色人种、同性、双性、无性恋群体、变性人,这些女性此前一直被社会舆论视而不见,如今她们终于可以借助社交网络的力量走到台前,让女性不论外表如何,都可以大大方方展现自我。这股力量不但在网络世界传播开来,还成功完成逆袭,让传统媒体为之折腰。似乎,我可以把手里的智能手机当成武器,用来反抗几十年来施加在女性身体之上的舆论暴力呢。

这似乎意味着女权主义在这块战场上大获全胜,但正如很多人所了解的一样,事情的表象不一定说明了真实的情况。很多批评认为,这种依靠漂亮自拍的个人主义社交媒体女权运动,其实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比如有些人就强调,发出照片的时候,女性其实已经默认了一些潜规则。媒体暴力仍然在使用女性形象大发横财。Angela McRobbie 博士在2015年曾就这一问题著有一篇名为《Notes on the Perfect》(完美的注解)的论文,她认为,在社交媒体上开展的许多女权运动,都要求参与者自愿地 “自我曝光,并符合社会公众的评判模式”。也就是说,如果不在网络上放上自己的照片,说出来的东西就没什么人理会;不出意外,很多人真的没有放照片。McRobbie 认为,这种借“跟风话题”发表观点的行为,都有某种妥协的成分。典型案例就是超模 Cara Delevingne(不好意思哈Cara拿你说事儿)。Cara 是一个年轻的白富美,还是双性恋。她也很荣幸地跟 Kate Moss 站在一起,拍出一组两个金发美女的亲密照,塑造出一种迎合了主流男性审美、略带情色意味的画面。媒体赞赏她公开自己双性恋立场的行为并把她吹捧成一个模范:因为 Cara 的双性恋取向威胁破坏了顽固的父权社会偏见。当我们在社交网站上发自己身体照片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经历类似的妥协。我们站在选美舞台一样的空间里,同时也为政治主张站台:这代表了抗议的态度,抗议那些将女性的身体物化为流通货币的媒体。这些媒体在这条道路上一刻不停、无止无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想要用视觉方式搏出位,就要承担极大的精神压力。须知,在社交网站发自拍照或者其他言论,并不见得代表这是多么思想进步的行为。同样,社交网站上的言论也难逃种族主义或者其他各种歧视的魔爪。众所周知,女性在网上发出的自拍照,往往会招致非常恶毒的言论攻击。以往没有发言权的女性,如今在互联网初露啼声,这些群体会遭遇非常严重的舆论冲击,这种状况不容忽视。必须尽全社会共同努力,谴责目前普遍存在的那种种族歧视、就业歧视、对弱势人群的置若罔闻,还有全面的女性压迫。

“过于强调自我反省和“女性凝视”(对图片效果这类表面功夫的追求,胜过了对背后思想和核心价值的诉求)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本来女权斗士想打破性别的固有社会成见,结果反倒是跟这种偏见同流合污,变得不再开明、思想保守了。”

除此之外,靠自我表达来宣扬革命与解放的诉求还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这种行为会让舆论的天平发生偏转。人们会把过去那些对女性诉求的置若罔闻和不公正对待怪罪到女性身上(尤其是有色人种的女性),而不去清算男权的压迫。这种行为将“女权”片面理解为“女人的问题”,言外之意,只能靠女性去解决 —— 然而这恰恰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的问题。不光如此,它将女性主义劫持为一种 “市场工具”(依靠某些女性专属的物件,比如卫生棉条、润肤乳液之类),同时也反过来强化了“男性与此无关”的观念。McRobbie 代表现代女权主义者和性别理论研究者发声,抵制所谓 “‘老一套’分类观念死灰复燃” —— 比如男性中心主义、父权以及男权这类分类方法。她们认为这种分类方式太过简单一刀切。另一方面,不难看出,在 Instagram 冗长而又口号性的标题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一种空洞的感觉:缺乏实实在在的愤怒。与其他一些线上社会活动相比(比如“黑人的命也是命”这些民权活动),社交媒体上的女权主义显得有所不同,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时跟风的行为,缺少实质性的诉求。不是说女性不应该拍照贴图,而是既然想要表达心声,就不能止于发发图而已。#freethenipple 这次运动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充分说明了从表象到内在有多么的复杂。有上百万女性响应这个话题的号召,发出了不着上装的照片,以此抗议 Instagram 对图片尺度的性别区别对待。这次运动的主题明确,也提出了实质性的要求,同时拒绝迎合物化和色情化女性的社会舆论。它主张,“性别歧视”并不一定非要有某种“明文规定的条款”才算成立 —— 但面对视觉媒介对女性身体反反复复的剥削与滥用的现实,假如推翻这些条文,那些不成文的 “规矩” 又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后果。所以,这种裸露乳头和体毛的运动也没有对性别歧视的状况做出什么实质性批判,只不过是对社会主流二十年来“丝滑无毛”审美的回复罢了。另外,它似乎也忽视了社会的厌女症表现 —— 贴出来的照片都是符合主流口味的“思想开放”的年轻白人女性形象。过于强调自我反省和“女性凝视”(对图片效果这类表面功夫的追求,胜过了对背后思想和核心价值的诉求)就显得本末倒置了。本来女权斗士想打破性别的固有社会成见,结果反倒是跟这种偏见同流合污,变得不再开明、思想保守了。

那么,作为女性到底应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团结一致狂发图片,还是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社会文化?好消息是,这可不像选 Instagram 滤镜一样只有唯一答案;在这个问题上,鱼和熊掌可以兼得。Christina Scharff 博士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高级讲师,她非常清楚,“抗议”这种态度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她还特别强调,“想要反抗某件事情,首先要亲近它。”她认为,切不可意识头脑发热,认为社会抗争是某种外力因素作用的结果,相反,应该从内心出发才对;而且,抗争的过程很可能会一团乱麻,这倒不算什么坏消息。今天社交网络仍然在排斥和打压女权主义的呼声,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嘈杂的信息洪流里,仍然能交流思想、传播信息。我们不会因为视觉文化上面的裸露曝光而失去了发声权。世界各地的女性都在网络空间传送图片,这些新鲜事里的图片凝聚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洪流,宣泄着那股压抑已久的愤怒 —— 而且相信我,这股愤怒可不是因为什么 “启动盘空间不足”,哎,没准也有可能……

Credits

作者:Bertie Brandes 

图片来源:Pexel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