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出自 《千金备要方》,由半夏、 陈皮、 茯苓、 枳实、 竹茹、 甘草、 生姜组成。其功用清热涤痰,理气和胃。在临床急重症中,凡辨证属于痰浊(热)的患者,以温胆汤为主,辨证化裁,每收良效。兹举数例如下。 1、温胆汤应用举例 1)心痹:患者女, 58岁, 1993年8月10日初诊。 胸闷心悸2年,加剧半月,住某医院经用丹参、 硝酸甘油、 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均无效验,特转本院中医治疗。诊时主症:胸中窒闷如夹板夹住,夜间尤剧,甚则不能平卧,心悸易惊,恶心嗳气,呕吐痰涎,吐后胸中畅快,胃脘痞胀,纳谷呆滞。形体肥胖,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滑。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心痹。西医诊断:冠心病,室早。证属痰浊痹阻,胸阳不展,胃失和降,心脉不和。治拟涤痰化浊,宽胸宣痹,运脾和胃。 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生甘草3g,枳实10g,竹茹10g,远志10g,石菖蒲10g,川朴10g,栝蒌皮10g,苍术10g。服3剂胸宇稍舒,夜能平卧,未呕吐痰涎;神疲倦怠,心窝部冷感,此为痰浊渐化,痹阻得宣,胃气和顺,心脏阳气不足。原方加桂枝10g,党参12g,服10剂后诸症大平,继以温胆汤、 六君子汤和桂枝甘草汤增损调理,诸症消失。复查心电图示室早消失,心肌供血明显改善。出院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2)真心痛:患者男, 65岁, 1992年11月5日初诊。 患冠心病心绞痛年余,间断服用消心痛、 地奥心血康、 心痛定等药。入院当天,突然心前区痛似刀割,冷汗淋漓,即送医院急诊。心电图示膈面心肌梗塞。血压12.30/7.70kPa(1kPa= 715mmHg),住院治疗。经用蝮蛇抗栓酶、 低分子右旋糖酐与极化液等治疗3天,症状不解。胸痛阵作,剧烈难忍,胸闷憋气,面色潮红,烦躁少寐,头胀眩晕,口苦,舌质黯红、 苔黄腻,脉弦滑。此为痰瘀互阻,胆火上逆,心脉不通。治拟清化痰热,利胆降逆,祛瘀通脉。温胆汤加味治之: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胆星10g,黄连4g,黄芩10g,桃仁10g,三七粉4g(吞),蒲黄10g,五灵脂10g,生大黄10g(后入)。服2剂解大便3次,胸痛稍减,头胀烦躁亦缓,夜寐较前安稳,黄腻苔稍化。前法已见效机,再合益气扶正治之,上方去生大黄,加黄芪15g、 党参10g、 知母10g。7剂后胸痛大减,诸症向平,再以上方加减服20余剂,心电图示:Q波消失,Ⅱ、Ⅲ、 aV F导联T波低平,痊愈出院。 3)中风:患者男, 63岁, 1993年10月7日初诊。 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蹇涩1天入院。CT扫描示多发性脑梗塞。证见肢体不遂,口角歪斜,手足麻木,头目眩晕,舌质淡红、 苔厚腻,脉滑。体检:右上肢肌力Ⅱ级,下肢Ⅲ级,血压20.00/10.70kPa。证属内风夹痰,横窜经 络,脉络不通。治拟熄风涤痰通络,温胆汤加味治之。方药: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0g,天麻10g,钩藤12g(后入),地龙15g,石菖蒲10g,胆星10g。服半月后发音较前清楚,被搀扶能行走,眩晕亦减,舌苔薄腻,脉细滑,倦怠乏力,手足酸软。此气虚痰阻络痹,上方加黄芪30g,继服2周,诸症豁然,右上下肢肌力正常,痊愈出院。 4)肺胀:患者女, 67岁, 1994年1月7日初诊。有慢性气管炎、 肺气肿、 肺心病史3年,多次住院治疗。1周前外感后,咳嗽吐黄稠痰,难以咯出,胸闷气喘,下肢水肿,经西药抗炎、 平喘、 利尿治疗,水肿虽退,余症不解。 近日更加意识似清若蒙,嗜睡,头痛吐逆,大便3天未解,唇舌黯红、 苔黄腻,脉虚大。体检:两肺闻及干湿口 罗音。 血气分析示:氧分压9101kPa,二氧化碳分压8127kPa。中医诊断为肺胀;西医诊断为肺心病,呼吸衰竭。此为痰热燥矢交结、 心血瘀阻,浊邪蒙窍。先拟涤痰开窍、 泄热通腑。 温胆汤加味治疗:半夏10g,陈皮5g,茯苓12g,竹茹15g,枳实10g,胆星10g,黄芩15g,黄连4g,菖蒲10g,郁金10g,鱼腥草30g,浙贝10g,生大黄10g(后入),猴枣散2支(冲服)。同时予以低流量吸氧和西药抗炎剂,呼吸兴奋剂。服药当天,解大便1次,质初硬后软, 2剂后去生大黄、 猴枣散,加桃仁、 当归、 丹参活血祛瘀。服上方5剂,意识转清,头痛吐逆大减,痰易咯出,苔燥少津,停吸氧、 抗炎剂和呼吸兴奋剂。再以清热化痰、 活血化瘀、 益气养阴治之(半夏6g,陈皮5g,茯苓10g,枳壳6g,竹茹12g,鱼腥草30g,蒲公英20g,沙参12g,太子参15g,麦冬10g,芦根20g,桃仁10g,当归10g),服7剂后诸症显减,后以上方增损,连服1个月, 复查血气分析示:氧分压10.67kPa,二氧化碳分压5.60kPa,症平出院。 祖国医学素有 “ 百病兼痰”、 “ 百病多由痰作崇”之说。痰随气行,无处不到,脏腑经络、 四肢百骸皆可出现痰疾。诚如林佩琴 《类证治裁· 痰饮》 所云:“ 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尤其是急重症,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痰浊(热)更是发病之重要因素。 例1痰浊交杂,痹阻胸阳,则为心痹;例2痰瘀互阻,心脉不通,表现为真心痛;例3风痰内扰,经络痹阻而成中风;例4痰热、 燥矢、 瘀血胶结为患,蒙蔽心窍出现意识障碍。故主以温胆汤化痰泄浊,清胆和胃。方中半夏、 陈皮理气化痰,枳实行气消痰,竹茹清热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补中、 调和诸药。再根据临床兼症,分别施以清热、 宣痹、 祛瘀、 熄风、 通下和开窍诸法,切中病机,故收效斐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