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分享:实施新版GMP技术性问题答疑500题(五)

 godmeldc 2016-10-17

本文转载自GMP之家,内容仅供参考。


药品部分(五)

111. 若对罐内壁清洁后的最终清洁水的检测,TOC、pH、电导率均合格,能否认为残留物限度是在可接受范围(中药注射剂)?(FL1)
答:不能一概而论,残留与具体产品生理活性相关,而TOC、pH、电导率并不能确切地体现这一关键要素,应对清洁验证作风险评估。可参见美国注射剂协会技术报告TR29-1998。


112. 洗衣房(洁净服的清洗)是否改在洁净区内?(FL1-26)
答:10万级的可在一般区内清洗,其它高要求的则至少在10万级清洗。


113. 从B级区到D级区的器具退出通道的缓冲间是设置一个还是二个,该缓冲间是按什么级别管理?(FL1)
答:准确地说,B级区到D级区间不是缓冲,而是气锁,B级区到D级区或C级区,器具退出只设一个气锁。


114. 在洁净区中,B+A,C+A,D+A,这三个级别中的A级有何区别,均检测或控制哪些项目?(FL1)
答:我国无菌药品附录的制订,参照了欧盟、WHO及PICs的要求。在无菌操作的B+A中的A,称A级,我国规范有明确的要求。在非无菌的C+A,D+A中,A称作A级送风,PICs PI032-2(2009年 11月24日发布,于200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对A级送风,有以下明确的界定:
        

  • 静态要求:轧盖机送风,轧盖机运行/不传输小瓶和铝盖,且无操作人员操作条件下测试;
            

  • 检测非活性尘粒,并符合A级要求。探头应位于过滤空气的保护点上方。
            

  • 做烟雾试验,证明对瓶子的有效保护,是背景环境空气不干扰的保护区
        

  • 应有气流速度的限度标准并说明理由。


115. 针剂在线灭菌时:(FL-63)

A)呼吸过滤器如何保证Fo值符合要求
B)滤芯在灭菌浸湿后,通气效果变差,如何处理有效。

答:呼吸器过滤器是可以作SIP或离线灭菌的,它的要求取决所使用的目的,如纯化水贮罐上用的呼吸器过滤器可采用离线灭菌法,也可采用下图所示高效过滤器主动送风的形式,在任何情况下保持贮罐的正压状态。

冻干及其它无菌生产设备上的疏水性过滤器的灭菌,通常采用电加热或压缩空气吹干的方法使其恢复工作状态,但是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可以按供货商规定的要求处理。


 

116. 隧道烘箱负载试验怎样保证温度探头进入小安瓶,如何测定?(FL1)
答:题目并没有说明是干热灭菌还是去热原的目的。如是干热灭菌,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将规格相近的西林瓶,瓶壁比安瓿厚,具有更强的挑战性,来替代安瓿;也可将3个安瓿扎在一起,将探头置于3 个瓶中间的位置。取得热穿透的数据。如果用细菌内毒素进行挑战试验,那么,它的效果将比一般干热灭菌高出10的100次方倍(参见美国注射剂协会技术报告TR 0381 第6.3.1节),温度分布不再是所关注的问题。 


117. 两级过滤,是指直接串连两个滤器,还是可以先过滤至下一个密闭容器,再转运至分装点进行第二次过滤?(FL1-75)
答:向你介绍一下情况吧,英文Redundant可能与你提的问题相关。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即是除菌过滤通常采用的形式,In series就是所提到的串连,与Redundant/冗余的是同一概念。Redundant可理解为双保险的、增强安全作用的…..。在美国注射剂协会技术报告TR 26中提到:….当一个损坏时,另一个可确保药液的无菌….。这二个过滤器不管哪个,只要有一只完好,另一只有问题时,可不必将药液全部重新过滤,这个命题存在的前提是每一只过滤器前的微生物负荷都在控制限度内。


然而,特殊产品可能会采用特殊的方法处理。你所提问题也不够明确。我国规范无菌药品附录中,建议在靠近灌装点再安装第二只过滤器的意见,请考虑这一建议。


118. 灌装时间小于4小时,监测沉降菌是否也一定要放够4小时?(FL1)
答:不需要。我们拟对这样的提问方式作一些建议性说明。沉降菌只是监测工艺过程中环境是否受控的手段之一。既然生产工艺已经结束,你再将沉降碟放在那里,那就有点偏离你的目标了。更重要的是,你应当定期进行趋势分析,从大量的数据中,来看你的工艺环境是否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这包括沉降碟和其它监测数据。如有不良趋势,应找出原因,及时采取纠偏措施。


119. 无菌灌装线及产品转移进出冻干机在线监测方案?(FL1)
答:这个问题涉及到多区域的物料转运问题,与你生产线的配置情况关系十分密切。建议你们同供货商商量,再结合2010版的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方案。


120. 不能进行在线灭菌,在线清洗的配置系统如何控制?如控制清洗的温度、时间、压力?(FL1)
答:情况不明,不便答复。可参见PDA TR No.29 清洁验证应考虑的关键 (1998)。


 

121. 不同洁净级别差压梯度如何进行有效控制?(FL1-32)
答:气锁的设置与贵公司的品种及生产布局的具体情况相关。品种不同时,所采取的方法也存在差异。可参见ISPE 2009 第8.3.3节及WHO HVAC的附录等资料。


122. 法规规定“防止倒灌”,对配液罐可否采用正压保压取代“空气阻断?”(TZ-51、FL-29)
答:请问,当你投料时,如何保持正压?
      

空气阻断条款的制订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七十年代欧美发生了严重的药难事件,直接原因是大容量注射剂的污染,技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产设备直接接入地漏则是十分重要的原因。FDA组织了特别调查组,经仔细、严慎的调查采取了这一应对措施—空气阻断。
        

欧盟无菌药品附录第50条、WHO 无菌药品第11.6条及我国规范无菌药品附录第29条均有明确规定。空气阻断成为美国工程师协会及卫生工艺设备中确定的国际标准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法规的要求体现了对风险的特别关注,我们对此法规的要求切不可等闲视之。


123. 大溶剂注射液灌装室按C+A配置,A级采风可否直从侧上方直接采C级室内风?(FL1)
答:侧上方是一个不明确的提法,难以回复。一般说来,当灌装机比较小时,单向流由设备自带,但是采风形成的风压点不能低于回风的风压点;当灌装机比较大时,则可能直接从风管直接取单向流设计方式。后一种方式正趋主导地位。这样的技术性问题,不是由GMP来规定,GMP只规定要求,却不规定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


124. 非最终灭菌产品的生物负荷受控时,是否可不做起泡点试验?(FL1-75)
答:生物负荷和过滤器的完整性是二个不同的问题。过滤器的完整性是除菌工作的前提条件,当然还可以采用过滤器说明书规定的其他方法证明过滤器的完整性。据专业人员介绍,如果过滤器面积小于0.2平方米时,扩散流较难测试;过滤器大于3乘20英寸(152.4平方厘米)时,起泡点不容易测试。但这些技术细节不可能由GMP来规定。关键是产品的生物负荷有多大?你药液的表面张力是多少?即产品泡点的选择,你采用哪些手段不降低污染,以及你作的起泡点试验是否已与微生物挑战试验建立了相关性。如果没有建立起这种相关性,那么,起泡点试验合格与否并不能说明除菌过滤的有效性。


125. 过度杀灭LVP,玻瓶、胶塞是否可不单独灭菌?(FL1)
答:众所周知,大容量注射剂的玻瓶、胶塞是与产品一起灭菌的,软包装的情况相类似。由于胶塞与瓶口的密封部位较难灭菌,有些企业采用将胶塞单独灭菌的方法,但这并非法规的强制要求,最终要靠验证数据来说明。


 

126. 小容量注射剂灭菌柜热穿透实验怎么做?(FL1)
答:如是安瓿,可采用同一装量规格的西林瓶替代,以方便插入温度探头,西林瓶壁要厚,如果Fo达到了要求,可推断安瓿的热穿透也达到了要求。这只是示例说明,并不排除使用小的无线温度探头的可能性。


127. 药液经除菌过滤并于105℃灭菌,灌装是否可在C+A?(FL1-13)
答:按规范原则,应在B+A完成灌装。


128. 无菌服的样式有什么要求?能否提供正确的更衣标准?一些培训视频比较繁琐。(FL1-24)
答:规范已有比较详细的要求,无菌生产的B+A的更衣应十分严格,不应马虎。


129. 直接接触药品的硅胶管如何灭菌?是否有使用寿命上的要求?(FL1)
答:通常均采取湿热灭菌,在脉动真空灭菌柜完成。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现象,这与品种及灭菌次数有关,其使用有效期应由企业自定。


130. 无菌药品的生产设备是否有统一要求标准?(FL1)
答:国际上,无论是FDA、欧盟、日本或WHO的GMP中,只提出目标,对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不作规定。因此,无菌药品的生产设备不是在GMP中有技术性规定,但它们会符合国标或国际技术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


未完待续



来源:GMP之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