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发历史·理发店的进化和时代变迁

 RK588 2016-10-17
2015-03-07 小慕小菲 慕菲形象艺术


一个五块钱的学生头,包括推头、剪发、洗头和修剪发脚;一个十块钱的成年男性平头,在理完发后会加上剃须、剪鼻毛和掏耳朵的工序。顾客坐在咯吱咯吱作响、精心雕镂的木制理发椅上,把头仰在可拗前拗后的椅背,骤然重心后倾,整个人随之躺下。理发师接着会将一张白中泛黄、带有星点污渍的巨大理发布披在身上,随即便在头顶上修剪刮洗,“大展拳脚”。不到三十分钟,当理发师收起理发工具时,一张整洁的脸孔就映在镜子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想理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发要到理发棚去,需要早早去排队,按顺序等候理发,往往没有多半天的时间排号是理不上发的,不去理发棚的,也有挑着挑子走街串巷的剃头匠。剃头匠挑着剃头担走街串巷,担子上一头是长方形的凳子,下面有抽屉,放着布、剪子、剃头刀、胡刷等用具,还悬挂着一条打磨剃头刀用的乌亮的宽皮带。剃头匠被招呼进家后,在院子里的树下摆了一个圆凳,你坐下,他替你围上一块洁净的白布,简单问了几句就动手操作。工具只有三件:剪刀、剃头刀和牛角梳子。他手法娴熟,围绕小凳走动,操作仔细而认真,最后拿出老式剃头刀在宽皮带上“背”了几下,之后在鬓角和后颈上飞走发出“刷刷”的声音,听了让人感到爽快。那个年代,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这些剃头匠和老百姓如同鱼水相得。


五十年代的理发椅、老式无声电吹风、剃头刀、胡刷等等,每样理发工具都称得上是“古董”,后来推子才逐渐普及。那时候的理发店门前挂一个旋转的圆柱形幌子。窗户玻璃是半透明的,店面不大,排着几张躺椅,躺椅可以调节角度,方便给客人刮胡子。椅子正对面的墙上一般就是长方形的大镜子,镜子下面是又窄又长的桌面,放着剃刀等理发用具。理发师傅以年长的人居多,当然也有年轻人,不过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理发师傅肯定是穿着一身白大褂,擦头发的毛巾和围在身上的布也是白色的。


进入七十年代后,年轻人要想理个新潮的发型,女同志烫个新、奇、特的发型是渴望而不可及的事情。烫发要凭单位介绍信,信上得写明烫发人因工作需要烫发,普通人是不能随便烫发的。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将会受到各级组织的批判教育及同志们的“热情”帮助,好似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一样。理“革命头”必须排队,尤其是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理发店顾客盈门,没有半天等待是剃不上头的。

  最早的剃头匠,都是男人,那时候女人很少抛头露面,更别说走街串巷给人理发了。到了国营理发店兴盛的时候,理发店有男理发师,也有了女理发师。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理发店,女性成了主角,而且经常是店主一人干了所有的活,逢年过节忙的时候,都要排队等候。



改革开放以后,美容美发这门生意有了大发展。记忆中的理发店现在早已变了模样,理发店都改为美容店了,八十年代理发店多以港台明星的新潮发型作为模板,那时候,顾客需要什么发型自己说,理发师就摸索照做。美发店天天音响震耳欲聋,早就没了过去理发店的那份安静已经没有了。美容美发店里也再也没有满脸白色泡沫的人刮胡子了。


如今的理发、美容店遍布城乡各地,装修豪华、面积大、美发师、技师、助理等等服务众多,理发、美容、烫发、焗油等项目繁多,服务周到,美容美发是一种舒服与享受。现在很多人进理发店不再是单纯的修剪头发,而是为了装饰自己,这时候的街头,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满头卷或者清汤挂面,而是什么样的发型都能看到,比如很多理发店仅烫发一项,就有空气烫、陶瓷烫、离子烫等好几种。与此同时,进一次理发店的成本也高了。小时候剪个头发才几角钱,现在动不动就三十五十,随便进一家理发店,连染带烫,至少一两百块钱。美容以全新、现代化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那些行色匆匆的剃头匠和剃头挑子在岁月的烟尘中消失了。可发生在那年月理发的故事却留在了我尘封的记忆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