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5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因化热而转干的,仝师认为这是湿渐化热,而浓缩为痰的表现,仝师多合用二陈汤、二苓、泽泻等药。从脾失健运,水聚成湿的腻苔,中满渐而化热,炼湿为痰,舌苔亦由腻转向腐腻,到后期不只热像明显,食、气、血、水之郁亦是很突出,几者和而化浊,表现在舌苔上就出现了腐苔。前古人就有云“浓腐与浓腻不同,一为阳气有余,一为阳气被抑,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可不慎哉”,区分舌苔的腐与腻是十分有必要的。 糖尿病后期部分病人随着内热耗气伤阴,出现消渴的变现,舌苔亦随之变化。变现在舌苔上,多见苔薄少苔,或者无苔,舌诊其他方面多见舌瘦小,红,或有舌体细颤,此时治疗除益气养阴应用西洋参等药之外,仍应以清除内热为主,而应用黄连等药,热清则耗气伤阴之源除,为治本之法。 2 观舌质看脏腑寒热 舌为胃之外候,舌与胃相连,且舌无隔膜,故舌质最能反映人体的营分及其阴阳盛衰,亦最能知内部五脏的气血寒热情况。观舌对应相应脏腑为:舌尖候心肺,舌中候脾胃,舌中两边察肝胆,舌根以候肾。以下为糖尿病患者多见之症,舌尖红多为心肺之热,宜加黄芩之类清上焦之热;舌之两侧主要看“肝的疏泄”情况,如有郁滞或淤血现象,舌体两侧就会出现青紫色或者小瘀斑、瘀点,用药则加柴胡之类,如肝胆湿热则见舌两侧红而舌苔黄腻,用药多加龙胆泻肝之品;舌中主要被舌苔覆盖主要以观察舌苔为主;舌淡而胖,兼有齿痕,为肾虚水泛或脾虚停饮,则需要四诊合参得出结论,用药多用苓桂之剂。以上略举其例,以观大概。 3 观舌底络脉看血瘀闭阻 病进入瘀的阶段,此时痰热互结而成络脉郁阻, 见于实证,根据患者病情辨证用药外多加水蛭、赤芍、地龙,以活血通络。(3)如果两条舌底静脉之间出现迂曲、膨大,伴瘀块、瘀斑,甚者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血瘀日盛,而见舌下络脉塌陷,脉形细短、迂曲变形、或见条索,此为血脉瘀阻脉后期,称之为“闭”。此时进入虚损阶段,就可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等并发症,多为气血阴阳不足之证。根据其虚损程度,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采用通络法,根据病机症候不同分别遣药。肝肾阴虚证,多见舌红少苔,或见舌体瘦小,多予杞菊地黄丸加减治疗,阴阳两虚证,多见舌淡,苔白而干,多予金匮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证,多见舌体胖大,舌质淡黯,苔白或有水滑,多予附子理中丸治疗。舌下络脉进入闭、损阶段,多用桃红四物汤及抵挡汤加减,眼底及糖尿病肾病者尤多使[3] 用。 仝师据此可通过观察舌下络脉是否瘀滞来判断肾病性质,一般情况,糖尿病肾病舌下络脉多瘀滞,而非糖尿病肾病多无舌下络脉的瘀滞。 舌下脉络颜色变化可反映病势与寒热。舌下络脉色红,提示病情轻,热势不重;若络脉色鲜红则热势渐重,色红降或紫,提示病情较重或热重;或有舌下络脉色暗红或紫而属于寒的,则又应四诊合参而定。若出现瘀点或瘀斑,则病程较长,舌底络脉出现迂曲膨大并伴瘀点、瘀斑时提示病情较重。另外舌色和舌下络脉与年龄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自然会出现络脉的闭塞,在舌底则表现为瘀点或瘀斑等情况,因此,对舌底的观察还要注意排除年龄因素的影响。 4 观舌态看气阴盛衰 仝师认为舌下络脉诊法属于经络诊法的一部分。《内经》中把经络分为经脉、络脉。络脉包括十五大络、孙络和浮络,它们都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十五大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最大的络脉,十五大络分出更小的分支为孙络,凡是浮现于皮肤表面、能为肉眼所见的细小血管均为浮络、孙络。孙络、浮络是经络系统的末梢,与经脉不同,络脉循行部位表浅,覆盖范围广泛,并且有些浮现于皮肤表面,视而可见。舌下络脉就是孙络,浮现于外,视而可见。舌为心之苗,舌下络脉与心肝脾肾均有经络相连。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通过组织或经络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 [2] 于舌,脏腑病变也必反映于舌。舌下脉络的观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脉络之形和脉络之色。正常的舌底,颜色红润,血管饱满,整齐无迂曲,无过多细小血管浮现。 观察舌下络脉主要来判断人体血脉闭阻情况,主要分为三种情况:(1)如果舌下浮现出过多的细小血管,称之为浮络,此时是血脉瘀阻初期,称之为“滞”。此期血脉瘀阻较轻可用行气通络药物,如川芎、香附、木香、旋覆花,降香、桂枝等辛香之品。(2)如果舌底大血管本身,出现青紫或紫绛,迂曲、增粗或黑斑,两侧分支浮现、积团成片等,此为血管瘀阻中期,称之为“瘀”。络 仝师观观其舌态细颤(伸舌时舌不自主的颤抖 即是细颤),舌体瞤动,属气阴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气液不足,肌肉失去温养,故见动象,且如果摸其尺肤多潮,更是气阴不足的明证,其治疗多加用西洋参益气养阴。 5 结 语 舌诊中医四诊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仝师治疗糖尿病中非常重视舌诊,认为舌诊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而在糖尿病治疗中又有其自身特色。糖尿病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病变,症状病机证型也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各个阶段均有自己的特征,舌诊是判断病情,了解患者气血津液的盛衰,痰湿血瘀的轻重最直观的方法。当然,糖尿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疾病,变化多端,需要四诊合参,及现代医学的各项检查,综合来分析患者病情,然后再立法处方。◆ 参考文献 [ 1 ] 曹炳章.辨舌指南[ M ]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2-41. [ 2 ] 仝小林.糖尿病中医诊疗标准[ J ] .北京:世界中西医结合杂 志,2011 ( 6 ):542-544. [ 3 ] 毕桂芝,仝小林.舌下络脉诊法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 J ]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 ( 3 ):78-79. 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