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arrett食管相关知识

 在水一芳zg 2016-10-17


今天简单学习一下Barrett食管的有关知识。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内镜学习驿站出品)

作者:薛润国  苏彬  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室


1、Barrett食管的历史


1950 年英国心胸外科医生 Barrett 报道了 1 例食管“溃疡”疾病,“管型溃疡黏膜”呈桔红色并与胃黏膜延续,同时将其命名为 BE。3 年后又指出该现象系食管末端的柱状上皮化生,“Barrett食管”沿用该名至今。



上世纪50年代的医生已经开始对特殊的个案进行详细的记录了,尤其在疾病发现、诊断及治疗跟踪等环节均有跟进甚至配图,并公布于世。稍稍感叹一下,如此详细的追踪和报道,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2、Barrett食管诊治变迁史


由个案报道开始,最早曾认为BE为解剖发育异常,后来经过解剖学验证胚胎学的贲门黏膜与BE不同,又考虑与胃食管反流有关。近年来发现有一大部分BE患者没有反流症状,所以考虑反流可能不是BE的唯一因素,而混合性反流可能与BE关系更大。英国指南也指出反流、男性、白人、老年和腹型肥胖成为BE的危险因素。所以BE的发展历史变化很多,都需要我们做些简单了解。先天解剖异常、胃食管反流、无症状BE和BE的危险因素是我们对BE发生机制多年变化的简要理解。



由于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所以才有这样的热心去研究BE。不过在我国,似乎还没有体会到BE与食管腺癌发病率之间的协同关系。虽然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而亚洲国家的食管腺癌发病率却没有太大变化。


3、Barrett食管诊断现状


首先应该说诊断BE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诊断标准有差异的前提下。虽说BE与食管腺癌有关系,但现在看来这种关系并没有在我国体现的多么充分。如此看来,诊断意识的强弱对于BE诊断影响可能很大;诊断意识差的医生则可能将BE视为正常升降型或锯齿形齿状线,或者可能将混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BE视而不见。





诊断标准


目前认为 BE 广义指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的现象。BE的长度和有无肠上皮化生,各国标准均有差异,目前尚未统一。早年有人提出内镜下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且受累长度≥3cm 即可诊断为 BE,这个标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各国医师广泛采用。



内镜下确定GEJ线


内镜下判定GEJ线的标志:①食管下端纵行栅状血管末梢;②最小充气状态下胃黏膜皱襞的近侧缘。理论上这两个标志应位于同一位置。实际上GEJ线的判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对GEJ线判断不准确,比如反流性食管炎、血管异常、充气量及呼吸干呕等,都会影响我们判断GEJ线,所以有文章提出应用第二种方法判定GEJ线比较有意义。



诊断方法目前主要为普通内镜、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自体荧光内镜及其他。不过诊断BE主要还是以普通内镜为主,操作细心 规范的BE诊断意识才能提高BE的诊断水平。针对于放大内镜对于Barrett食管的诊断虽然研究很多,但是目前没有相关指南推荐。


4、Barrett食管治疗手段与预后



监测随访:对于BE在没有重度异型增生或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一般选择监测随访,监测的内容为内镜检查。只是对于BE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是否进行随访存在争议。有指南建议此类患者每2-3年进行内镜监测。而对于BE并HGIN时则应按照早期癌的治疗原则处理。


PDT、APC和RFA治疗:光动力(PDT)和氩气刀(APC)治疗BE的办法,用的相对较少,这里暂不赘述。而射频消融(RFA)在BE治疗方面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不过RFA治疗后复发也逐渐增多,所以RFA目前是作为BE的辅助治疗,一般是用在内镜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的。


内镜切除治疗:内镜切除术作为一项诊断与治疗并存的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重视。主要包括粘膜吸切术(ERMC)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有些有疑问的或者怀疑癌变的贲门病变是可以直接用ESD拿下的,不过有益的尝试工作需要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后再进行的,否则可能会有过度医疗嫌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