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砚辉书画作品欣赏

 书画雅苑 2016-10-17

        王砚辉,陕西旬邑人,先生是陕西旬邑人,生性耿直,为人谦和。旬邑旧称三水,故砚辉先生又字号三水。书法作品曾入选由中国文联主办的96跨世纪当代诗书画印作品大联展;首届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精品展;中国书画艺术作品大展;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是陕西省书法协会会员,被中国文联授予“跨世纪艺术人才”称号。许多书法作品曾在全国专业报刊《书法报》、《西安晚报》、《西安旅游报》上发表并被收入多部书画集。1998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王砚辉书兰亭序》、《王砚辉书古文四篇》。2012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书法与艺理》、《闲情逸趣》、《心路》作品集。

砚辉先生大半生在艺术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执著前进。他在诗书画上造诣极深,尤擅书法,为熟知他的人所叹服。特自幼酷爱书法艺术,自学磨砺,颇得颜、柳之精要,并兼王羲之、黄庭坚之长。王先生擅于楷书、形神兼备,字外秀内刚,结构严谨如浇如铸,不滞不浊,颇具个性。其他书体运用也很自如,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遒劲而不艰涩,流畅而不潦草,结体自然,意韵回肠荡气。笔画中段每以中锋铺毫,沈雄深稳。撇点起收,勾挑转折多出以峭劲,方笔捺画、波尾收煞恰到妙处,自成风格,赏趣无穷。整幅作品往往能透射出自然的凝重,给人塌实、悠然的感觉;你甚至觉得他的一幅作品就是一堵墙,厚重的站在你面前,你直想知道墙里还有什么。

人常说:文如其人。对于书法作品莫过说字如其人更为确切些。砚辉先生作品,莫不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书家艺术的魅力因素所在。书法的艺术魅力来自于书家高尚而深邃的艺术品质,来自于书家洗却人生浮尘和铅华后的理性思索和了悟。勤是王先生书法艺术的根,遵美重德,善是王先生书法艺术的本内质丰厚和外在的朴实是王先生书法艺术的灵魂。

砚辉先生兼职中山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书法精要,在他的新作《中国书法之点见》中有这样的话“中国书法,起源于汉字。故欲明书理,必究字义,方能在源头活水中汲取出书法生命的氨基酸来。”

人爱其字,其文,进而其人,而生发想望、相知之情。

“苦”是王砚辉的第一堂人生大课,也是其感受最深的一课。谈及早年习字之苦辛,更是一篇阳关三叠,确确真真地是“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幼年家境一贫如洗,父亲在文革中受尽苦难而亡,说家贫人多难,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几岁不得不撑起顶门立户的重任。

故里旬邑可谓“八十老翁、皆晓撇捺;三岁孩童,亦知笔砚。”也许因为沾了这一方水土的灵性和乡亲的熏陶,先生从小就喜爱书法,三岁时就能执笔写字,与书法有了不解之缘。

年少力单家贫寒,只好靠自己的体力白天挣工分,晚上练写字,没有纸张,没有笔墨。靠着对书法的追求执著不悔,借鉴了古人习字用“土坯 ”作纸;用“水泥”为墨的办法开始了习字生涯。拙事办巧,这种练习写字的方法既不误干农活,也不浪费时间,还能省钱。只要有水有空地的地方就有他练习写字的身影,真是一举三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字便有一定的功底,逢过春节,每逢有男婚女嫁的时候,乡民上门求写盈门,加上他心地善良又热心,有求无不满意,年青时就已名扬乡里,后来便技震三县。

打拚不到十年,开始小有名气。其间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之后,这个农家人惊喜的发现自己不仅能干好农活,而且在艺术之路上也能出人头地。从此他更坚定了一个信念,成为一名书法大家。

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在当地书法家和名流云集的活动上,当场书写一展风采,赢得了同行一致的认可。从此开始参加各种书画大赛大展,多次获得奖项,其中有《中国艺术家书画赛》二等奖、世界佛学界书法会二等奖、《中国书协天津书画美术展》楷书一等奖、《上海中国书画展》优秀奖等等...,还出版了字帖两册,一时声誉鹊起,进入书法大家行列。

他用言词朴素、寓意深远的道理要求自己:“我这才是个开始”、“书法不是写一两首诗,几句话,或几个字,要对中国的汉字都能写,且都写得好,活一辈子,学一辈子。”

砚辉先生的作品,一是讲法度,二是有流畅。兼取百家之长为自己字仪,四十年道行终写出个人的味道来。有柳体间架布局之妙藏,带颜帖勾挑转辙金戈枪戢之铮铮,含《九成宫》的端庄大方秀丽,见《寿堂春》的圆润饱满,花团锦簇。楷书最现功底:线条均称,间架完美,常使人说的有君子坐堂庄严端重,正气凛然之气概,其行书流畅奔放,圆润有力,用笔宛转,字形如水,给人以河上泛舟之欢畅。其字有黄庭坚的豪纵放荡,苏轼的饱满浑厚,米芾的刚中见柔之磅礴气势...。

在书法艺术达到一定境界时,砚辉先生又开始诗书画三艺齐头并进,他的画有长安画派的风格,朴实厚重,笔淋漓酣畅。地域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反过来艺术家又表征影响着地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英是一方人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背景的折射反映到个性中的精神现象。这也是一个文化源和文化依附的问题。三秦文化教育积淀深厚的旬邑为他的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诗为画魂,书为画骨,绘画与诗词、书法的关系愈加密切,可说是同源同根,若合一契。“诗书画”是中国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称为“三绝奇才”的郑板桥,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诗书画一体,成为传世的珍品。宋代苏东坡、米友仁、赵佶,金代王庭筠,元代赵子昂,以及号称“绘画四大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还有元明之际的王冕,俱是典型的诗书画兼擅的文人画家,他们或自画自题,或相互题跋,体现了中国的诗、书、画一体的独特面貌。明代的“吴门画派”,清代的“清六家”、“四高僧”、“扬州八怪”等“文人画”群体,同时也是诗、书、画兼擅的群体,在中国的“三绝”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种优秀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像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林散之等,无一不是“三绝”群体中的佼佼者。可以看出,是追求圆通和融的中国文化,滋养、造就了如此众多的艺术全才;同时,这些艺术全才也丰富和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圆通和融的传统艺术精神。

诗书画结合,是中华民族美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书画艺术所独具的特色。砚辉先生虽非科班出身,但诗词歌赋却颇有功底。笔者从他近年创作的上百首作品中选取几首,以供欣赏。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