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要懂易,守住优势走向现代化

 369蓝田书院 2016-10-17

X

太极图


《易》与中医


从太极图上看,我们中医在哪里呢?在中间的S曲线。有人攻击我们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生病了,就是阴阳失调。怎么治病?调和阴阳。那病治好了呢?阴阳调和了。他们说这也太简单了,我说这就对了,因为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越复杂的东西越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我有一个命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叫智慧。而反过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那叫知识。学国学、学中医不是学知识,是开智慧。


明代张介宾引用孙思邈的话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大医是我们做医生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虽然从现存孙思邈文献中并没有找到这一句原话,但他在《大医习业》中表达了这样的想法。他提出学医者必须要学习两类知识体系,一类是以医学为本体的知识,另外一类就是以《易》为代表的象数之学。张介宾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同,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我将它概括为《易》为体,医为用。在张介宾看来,《易经》讲的是天地之理,中医讲的是身心之理;《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易经》和中医是内外关系。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生命观可以说很多,但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中医当中最重要的“象”就是气。气虽看不见,但真实存在。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不仅仅是中医,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方术都是一个象数模型,是按照这个象数模型建构起来的。阴阳就是二气,五行就是五种气,气是最大一个象。气是什么?有人说气是物质,有人说气是能量,有人说气是功能,有人说气是 信息等等。究竟气是什么呢?其实气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自己身体上体察到气、感觉到气。


现在很多人都把中医的原创思维叫象思维,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象数思维。中医与西医从本体论上来说,我们讲元气,他们讲原子;从思维方式来说,我们叫象思维,他们是形思维。象可以为两类,一种是有形的物象,一种是无形的意象。那么有形的可以是“象”,无形的也可以是“象”,请问什么不是“象”,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当一个事物它的外延无限大的时候,它的内涵就无限小。所以这个无形的“象”是要有一个限定的,不是所有无形的都是“象”。我们来思考一下,哪些无形的东西才是“象”?有形的“象”可以用现代的科学实验去实验、验证。但是那些无形的“象”怎么去实验,什么才是无形的象呢?举一个例子,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经典”,这是无形的,但这不是“象”,是“理”。风是无形的,是不是“象”?是。因为它是可以感知的。


来看看中医的藏象、脉象、舌象、证象、药象、经络之象……这些当然都是“象”,而且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象”,这是中医的特点。这是第三种“象”。中医藏象肝、心、脾、肺、肾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如果仅仅是有形的,那就是纯粹的解剖器官,而实际上中医五脏是五大功能系统,所以还有无形的功能。我认为五脏就是五种“气”的系统、“象”的系统。所以“象”必须和“数”连在一起才有意义,就是说“象”是可分的,也必须分开的。


中医讲五脏的结构是:左肝右肺,心上肾下,脾居中央。这显然不可能是解剖部位。而是象数结构模式,就是气的功能结构模型,这是做实验做不出来的,是按照后天八卦模型来的。后天八卦模型源于《周易·说卦传》,是上为离卦、为火,下为坎卦、为水,左为震卦、为木,右为兑卦、为金。是气的升降运动规律模型。左边是阳气上升到一半,右边是阴气下降到一半。《黄帝内经》没有受到先天八卦的影响,但是受到了后天八卦的影响。左肝右肺,是指肝气要上升,肺气要下降。而不是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


经络,当然也是“象”。经络是气的通道。经络是血管、是神经、是肌肉?如果是,那就是“形”。但也不能说经络和血管、神经、肌肉一点关系都没有。其实经络就是有形和无形结合的“象”。那么究竟怎么把握这个象呢?关键就是感知。对那些无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如果可以感觉得到,那就是“象”。


李时珍早就说过,经络就是“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把握“象”的方法叫“止观”。儒、道、释三家都讲止,止就是艮卦,静止。儒家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说。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佛家则讲“戒定慧”,定就是禅定。在静止之后内观、反观才能体察到经络。


气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象”,这个“象”必须要细分,分出两个就是阴阳,分出五个就是五行,分出八个就是八卦,还可以继续分。二、五、八就是“数”。“象”如果没有“数”的规定性就没有应用价值了。现在有人说要废除五行,保留阴阳。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阴阳是五行的整合,五行是阴阳的细分。废了五行也就是废了阴阳。



《易经》


中医现代化悖论


最后我来讲一下“中医现代化悖论”,这个悖论我已经提了10多年了。这个悖论是:中医能实现不改变自己非现代科学特色的现代科学化么?中医现代化遇到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中医本身不是现代科学,却要现代科学化,那就得改变自己的特色;而要改变自己的特色,就不是中医了,又违背了中医现代化的初衷。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当然我说的这种中医现代化不是说中医语言的现代翻译,或在临床上借用现代科学的仪器设备手段,而是指中医整个学科体系的现代科学化:即中医学科既要保留中医学科固有的特色,又要将它现代科学化。这能不能实现?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位博士写的。其中有一个章节,讲到中医现代化悖论与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什么?就是中国古代科技世界领先,但为什么现代的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产生在西方?这篇文章区分了两种不同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认为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包括中医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文章认为李约瑟未能意识到,中国古代科学理论形态有着内在的必然关联,它们蕴涵着一种不同于欧洲近代科学的独特统一性。除“李约瑟难题”之外,“中医现代化悖论”也以极端的方式揭示了区分两种科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近百年来的中医发展史中,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只要学界仍然无法明确区分中医与西医所属的不同科学范式,中医的教学、科研、实践、管理就不可避免地继续朝着“中医现代科学化”或“中医西医化”方向发展。只有就两种科学的区分达成共识,中医才能一劳永逸地辩护学科范式的自主性与特殊性,才有可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向现代化。


这位博士的分析角度新颖,值得我们中医界人士思考。搞清这个问题有助于中医将来的发展。


那么中医要不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当然需要。中医绝不能自绝于现代科技、绝不能固步自封。中医西医两者各有优劣,一定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吸收现代科技的前提,不是西化中医、取消中医。我们一定要“知白守黑”。也就是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吸收现代科学技术,但要守住我们中国中医优势与特色。





作者: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节选自作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讲坛的讲座内容,凤凰国学经作者授权发布。)
凤凰国学:2016-10-11 原题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学中医要懂易 守住优势走向现代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