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阴阳—五行

 止喧 2013-03-19
> 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 科技馆 > 中医科技知识 > 气—阴阳—五行

 

  • 气—阴阳—五行
  • “气—阴阳—五行”模型的特征
  • “气—阴阳—五行”模型的意义
  •  

     
    气—阴阳—五行



      “气—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的基本思维模型,这一基本模型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优势。



     
     
    “气—阴阳—五行”模型的特征



      一、超形态的功能性、关系性模型

    “气—阴阳—五行”不仅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范畴,而且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中医采用这一模型建构了自身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理论体系。从本质上说,“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非实体的、演示宇宙生成、描述万物关联的思维模型。如“气”字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原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气、烟气等。“气”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凝聚的、有形的状态,气凝聚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一种是弥散的、无形的状态,气由于不停地运动,弥散四布而看不见摸不着。到西周时期,“气”已从表示有形可感的实物转变为无形的抽象概念。有形的气习惯上称为“形”,无形的气习惯上称“气”。“气”具有超形态性,气非形体但却是形体之本。

    “阴阳”原本是指阳光照射不到与照射得到的地方。后指相互对立的两个实体,如日月、天地、水火、血气、魂魄、男女等。到西周时期“阴阳”指无形的二“气”,初步具有了哲学意味,是抽象的、无形的。

    “五行”早期指“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材料。后指与这五种质料有关的五种属性,已超越了实体形态。按照这一模型,中医藏象学说认识的五脏并不等同于人体解剖形态上的肝、心、脾、肺、肾五个形态脏器,而更是具有五种相关功能的沟通内外、贯通天人的脏腑功能系统,这样组合起来的“五脏”显然是超形态的。

    “气—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思维模型,已从物质实体转变为功能实在。虽然“气”、“阴阳”、“五行”最早都表示特定的物质实体,但当它一旦成为一种思维模型,一旦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并被中医广泛运用时,它就不再仅指有形态结构的物质、实体,而是指超越形体的功能和属性。如在先秦哲学典籍和《黄帝内经》中,“气”的主要功能是: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是天地万物感应的中介。

    “阴阳”从单纯指背阳、向阳的实体转变为两种相反、相对的功能属性: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发散、上升的功能,则属于“阳”;凡具有静止、寒冷、抑制、凝聚、下降的功能,则属于“阴”。

    “五行”从五种实体的元素材料转变为五种基本功能属性,即润下(水)、炎上(火)、曲直(木)、从革(金)、稼穑(土)“五性”,这是《尚书·洪范》首次提出的。后世对五行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偏离《洪范》的这种属性规定。“五性”又演变为“五类”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分类原则。《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等开始以五行为原则,类分时令、祭祀、藏象、音律、方位等万事万物。这样一来,原本十分复杂、难以计量的事物一下子简单明晰了。《黄帝内经》建立的五藏系统,是五行模型作用的结果,表示人体生命五类功能体系。

    “气—阴阳—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属于关系性思维,其特征为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注重事物内部部分与部分的关系,超过了注重事物的形体及事物的内在构造。如“气”往往表示联系万事万物、联系每一物体内部各部分的中介。物体与物体之间、每一个物体内部都充满了气。在气的作用下,万物相互感应,相互融和,才成为一个合一的大整体,每一个事物才成为一个内部互有关联的整体。“阴阳”也是一种关系,阴阳的关系有阴阳互根、阴阳互动、阴阳消息、阴阳交感、阴阳互制、阴阳激荡、阴阳转化、阴阳胜复等。“五行”更是一种关系模型,五行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五行生克、五行乘侮、五行胜复、五行制化等。与西方的“四行”(水、火、土、气)、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风)相比,“五行”更为实用,也流传更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五行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动态的整体性、相对性模型

    “气—阴阳—五行”虽是一个三级的思维模型,但三者本质上是一气混元,具有整体性。从气的角度看,阴阳是二气,五行是五气;从阴阳角度看,气是阴阳的未分状态,五行是阴阳的分化状态。气—阴阳—五行是一个逐渐生成和分化的过程,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是动态的“活系统”。《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气)生两仪(阴、阳)为第一级划分,阴阳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为第二级划分,四象生八卦为第三级划分,只是划分基数为“二”。《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的实际情况对阴阳做了“三阴三阳”的划分,划分基数是“三”。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行也是阴阳所化生,只是划分基数是“五”。

    “气—阴阳—五行”模型是一个相对性模型。如“阴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阴阳”要随着比较标准的改变而改变。阴阳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单一方面无法定阴阳,没有比较标准也不能定阴阳,比较的标准不同,做出的阴阳判断也不同。如以 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是阴,1度水是阳;如以10度水为标准,则1度水为阴,11度水为阳。

    二是阴阳要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阴阳并不是实体,也不是事物所固有的本质,阴阳表示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在男与女这组关系中,男是阳,女是阴;而在父母与子女这组关系中,母(女)则为阳,子(男)则为阴。

    三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阴阳是层层可分的,阴阳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夜为阴;昼中上午为阳(阳中之阳)、下午为阴(阳中之阴),夜中前半夜为阴(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阳(阴中之阳)。再如“五行”,同样要随比较标准的改变、随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同样也有各行又兼含有“五行”的现象。至于“气”的相对性则表现在其动态性上,哲学意义上的“气”已与“形”分立,“形”是有形的、静态的,“气”则是无形的、动态的。“气”具有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连续不断的特性。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必然产生各种变化,从而化生天地万物,称为气化。气化学说经历了精气与元气两个发展阶段。气无形质而可以渗透,贯穿到一切有形质的事物之中,无处不入,无时不入;同时气又可以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组成各种各样的气,如阳气、阴气、天气、地气、风气、云气等。

     

     
     
    “气—阴阳—五行”模型的意义



      一、与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相符

    系统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系统科学所研究的系统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的整体。从20世纪40年代以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理论逐步形成和完善。随后,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生命系统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也逐步发展起来。“气—阴阳—五行”模型就是中国古人认知人体复杂系统,研究临床复杂现象的智慧结晶,它与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模型化原则等极为吻合。

    二、与复杂性科学基本原理相应

    20世纪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的广泛运用以及与理论、实验手段相结合,促成了“复杂性科学”的建立。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性—非线性问题的科学。近20年来复杂性科学在探求非线性现象的普遍规律、发展处理它们的普适方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人体生命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不确定、不可数、不可计算、不可预言的现象。中医学在研究和分析这些现象时,采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可以说中医学说与复杂性科学的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原理有一定对应相通之处。

    “气—阴阳—五行”模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平衡稳态系统,而不具备远离平衡态的特点。其实不然,中医认为人之五脏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合、相应,天地之气有正有邪,人如果感受天地之正气则五脏出现正常的生克制化,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人如果感受天地之邪气,人体内之正气不足以抵御邪气,则会出现乘侮的反常变化,从而导致生克制化的失衡,人就会得病。人体五脏是一个开放系统,天地之正气好比是负嫡,天地之邪气好比是嫡,人体不断吸收正气负嫡,才能使五脏生克产生自组织行为,使人体无序的病理状态向有序的健康状态转化,从而产生动态平衡的有序结构(耗散结构)。因而五行—五脏的生克制化实际是一种自组织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