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目标,专注行动

 快读书馆 2016-10-18

#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专注#


张辉:我选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对此观点感同身受。今年春季的时候,我曾经定下到6月练出六块腹肌的目标。结果直到7月,我的腹肌没有看到,体重反而增加了两公斤。相映成趣的是,8月初开始健身,也没有设定任何宏伟目标,反倒是能坚持到现在,而且体型和状态都发生了明显可感知的变化。是不是很神奇!


原因很简单,第一是我找到了正确的锻炼方法,健身效果明显,而且非常安全,每次锻炼都给我非常正向的反馈;第二是找到了「健身第三空间」,这个在会员语音中已经和大家分享过。除了健身,我早晨还安排了「写作第三空间」,每天早晨30分钟内,可以写1200-1500字。按照本文作者的观点,靠着日积月累写的文字,可以出书了。


放下目标,专注行动


原文:Forget About Setting Goals. Focus on This Instead. 

作者:James Clear

翻译:Maymay Jasray@改变自己

校对:Roxie@改变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都想获得一些成就——更好的身材、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写一本畅销书、赢得冠军等等。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想要成功,首先就要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至少,我是这样的——上课要设定目标、去健身房要减多少斤、生意上要有多少客户。


然而,最近我才意识到,想要实现目标或者完成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时,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你必须意识到“目标”和“系统行动”的区别。下面就让我来解释一下。


目标与系统行动的区别


目标与系统行动有什么区别?


假如你是一个教练,当你的目标是获得冠军时,你的系统行动就是队员每天的训练。


假如你是一个作家,当你的目标是写一本书时,你的系统行动就是每周的写作时间表。


假如你是一个田径运动员,当你的目标是完成一场马拉松时,你的系统行动就是每月的训练计划。


假如你是一个企业家,你的目标是做一百万的生意,那么你的系统行动就是市场营销策略。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如果你完全忽略掉目标,而仅仅关注于那些行动,最后会达到想要的结果吗?


比如,你是一个篮球教练,让你忽略掉得冠军这个目标,只关注队员每天的训练,最后会获得冠军吗?


我觉得会。


以我个人为例,我计算了一下今年的码字总数。过去12个月,我一共码了11万5千字。一本书一般是5-6万字,所以我今年码的字起码可以写成两本书了。


这个结果太惊喜了,因为我在写作方面从来没有设定什么目标。我没有用任何标准去衡量我的行动。我也没有对任何一篇文章设置字数计算。我更不会说:“今年我要写两本书。”


我只是每周一和周四各写一篇文章,按着这个日程表坚持。11个月后,我码了11万5千字。我将重心放在写作的系统行动上。最后,我获得了同样的(或者说更好的)结果。


这里还有三个理由说明你为什么要将重心放在系统行动上而不是放在目标上。


1. 目标会降低当前的快乐感。


当向目标出发的时候,人们通常会说:“我还不够优秀,当目标实现的时候我就会变得优秀。”


这样的想法带来的问题是:你的快乐和成功总是要等到下一个里程碑完成才会出现。“一旦达到目标,我就会开心。一旦完成目标,我就会成功。”


解决办法:关注过程而非目标。


设定目标会给带来你很大的压力。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今年设定了两本书的目标,结果会怎样?仅仅是“两本书”这三个字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了。


但我们总是这样对待自己——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去减肥、去谈生意、去写一本畅销小说。实际上,你可以使事情变得简单,通过专注于每天的行动、坚持日程表来降低压力,千万不要去焦虑宏伟的、改变人生的目标。


当你专注于实际行动而非虚无的目标时,你就可以既享受当前时光同时又提升了自己。


2. 目标恰好与长期持续行动矛盾。


你可能会认为目标会激励你长期持续行动,事实并非如此。


假如为了跑一场半程马拉松而训练,相信很多人会刻苦训练几个月以。然而,一旦完成了比赛,就会停止训练。他们的目标是完成半程马拉松,现在他们完成了,这个目标也不再有其他的激励作用。试问当你将全部精力都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目标时,那么目标一旦完成,你继续前进的动力还剩什么?


这就产生了一种“溜溜球效应”,也就是说人们反复在此目标和彼目标之间选择做与否。这种循环使你很难长期持续行动。


解决方法:放下对眼前结果的追求。


上个星期我在健身房锻炼,当时我在做倒数第二组挺举。当我重复做这个动作时,我的腿感到一阵小小的刺痛,但并不是痛苦或者受了伤,这仅仅是训练接近尾声的酸爽信号。就在那一刻,我想到了最后一组训练。然后,我告诉自己余生我都要每天坚持挺举。


像上述的情况,树立以目标为基础的思维会鞭策你完成任务并达到目标。毕竟,如果你树立了一个目标又没有完成,你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然而,树立以系统行动为基础的思维,就没有任何阻碍了。系统行动思维从来不会要求你要达到什么具体数字,只是要求你坚持不错过任何一个训练。


因为,我知道如果我不错过任何一个训练,那么长此以往我能减掉更多的重量。这就是为什么系统行动比目标更有价值。目标关乎短期效应,系统行动关于长期坚持。最后,还是长期坚持获胜。


3. 目标暗示着你能控制你其实无法控制的事情。


你不能预测未来。(这我知道,表示震惊。)


但是我们每次设定目标都会努力去完成它。我们努力计算着我们处于哪个阶段、什么时候能够完成目标。我们努力预测着事情进展的速度,甚至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或者情况会随之变化。


解决办法:建立反馈机制


每周五,我会花15分钟以最严格的标准对我的工作做一个小结表格。例如,某一列我拿来计算转化率(每周网页来访者加入我的免费邮箱简讯的比例)。我很少在意这个数字,但是每周检测一次这个数字给我提供了一个反馈信息,让我知道我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当这个数字下降,我就知道网站流量需要更高质量了。


对于建立好的系统行动来说,建立反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反馈机制让你每一步都有迹可循,还不会有由于未知而带来的压力。放弃对未来的预测,建立一个可以给你信号、告诉你要及时调整的系统行动。


以上观点并不意味着目标无用,但是我发现目标对规划过程有益,而系统行动对实现突破更重要。目标可以在短期内提供直接动力,但是最终还是正确的系统行动更为重要。重点在于建立系统行动,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这些行动。。


原文链接:https:///personal-growth/forget-about-setting-goals-focus-on-this-instead-718e3e99deaf#.wct6d11j6

封面图 by Ahmet Iltas

本文由「改变自己」编译,转载请先得到我们的授权。授权方式:请在微信后台发送消息:转载。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在我的上一期会员语音《超越原生家庭》中,我讲述了自己对于「原生家庭与自我的关系」的思考。人生的最大秘密,其实都可以从家庭,从成长环境,从父母处发掘。你的优点和缺点,潜力与瓶颈,快乐和痛苦的根源都可以在这些探索中发现端倪。这也是我们人生最应该想清楚的三大关系之首:与父母的关系(其他两个分别是与爱人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


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姿伊    

谢谢辉哥的分享,原来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刚出社会时,没什么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多,价值观,人生观出入越来越大。比如,父母会把金钱看的重于一切,曾经的我就是这样。应该是在前年,出了些事情,于是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当钱赚的已经可以满足我所有的需求时,我接下来会做些什么?那个时间段,心里特别痛苦,回过头看到物质上已经非常不错的父母依旧很没安全感时,我怕了,明白了那不是人生所追求的,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开始有了。爱,喜乐,平和。前段时间参加一个公益课时,看到中国家庭的悲哀,看似幸福的家庭怎么都是千疮百孔。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大家似乎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你问比你年长的人,她会说,都这样的,很正常。这是一句非常不负责任的话。通过那个课程,我开始理解,我很痛苦,父母也痛苦,因为他们也在受原生家庭的苦,只是自己比较幸运而已。辉哥建议就事论事,在这层而言对我有困难,我试试哈。父母希望我开个网店,但我不愿意。网店的生意并不是像他们道听途说般好做,投的钱也不是小数目。所以吵了。前几天陪母亲买衣服,有套旗袍非常适合她,建议其买,家人也建议其买,她就一直磨蹭,一直问好看不好看,问的次数多了,就懒的理她,闹的非常不愉快。就像辉哥说的,父母总把我们当小孩,一直想插手你的人生,或是说你所有的事。父母的溺爱会阻碍孩子 成长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学会自己给自己买衣服,因为衣服都是家里给买好寄来了,出社会后遇到的困难挫折可以把你压垮,简直就是过山车。通过父母我看到的很多自己的影子,想改变真是不容易。继续努力。。。


@会员     Appleclause    

目前我还是一名在国外上学的研究生,还没有组建新生家庭,由于初中开始就在其他城市上学,本科也在国外上学,所以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的接触没有很多,但是只要和朋友聊天我的脑海里都是美好的画面,比如每次回家妈妈基本都会在厨房忙着炖汤做好吃的。可是这两年我真的很少很少想的起给家里打电话,我内心很有愧疚感,觉得自己不像姐姐他们那么孝顺,有时候我也在问自己为什么对于原生家庭没有浓浓的亲情。今天的语音让我再一次去反思,我父亲是就是辉哥提到的“有限责任制”的执行者,他说过供完大学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现在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的都是申请到的奖学金,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在国外上学久了,处在一直都很独立的状态下会对于人与人的关系观点不同。这次语音好有用,但是期待下一次更深入!


@会员     丫丫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10岁才和父母接触,到今天依然无法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而和外公外婆的感情很亲,同时又一直背负沉重的内疚感。小时候是因为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导致压力太大,长大了长期在外地工作,结婚生子,没办法照顾他们,陪伴他们老去。听完张老师的语音,明白了一直背负沉重包袱的根源。对我未来关爱孩子有启发。

限时福利(截止时间-10.23,本周日下午18点):

现在加入会员,可以在周日晚上额外听到张辉上一周的会员语音:《超越原生家庭》,对于家庭和自我发展有困惑的朋友强烈建议听一下这篇语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