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林 编辑:刘 健 10月17日,载人飞船神11飞赴“天宫”,而对于中医药人来说,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东京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会议上,总干事长陈冯富珍说:“我们正在推进修改分类的准备工作,力争在2018年完成。加入传统医学将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修改。” 她所说的“分类”是指WHO在统计疾病和死因时使用的疾病分类法“国际疾病分类”(ICD)。目前的国际疾病分类是WHO在1990年通过的第10版,经常用于人口动态调查及医疗机构的诊断记录。在此“分类”中满眼皆为现代医学,没有“传统医学”的立锥之地。譬如,我国目前使用的西医疾病分类是由卫生部于2011年12月30日卫办综发〔2011〕166号印发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修订版)》,其中“被分类”出的22542个疾病全都是西医的“疾病”,没有一个中医的“病证”。所以,此次WHO首次在ICD的修改中加进使用中药、针灸及艾灸治疗的独有病名,其意义在于被一直视为补充和替代医学而边缘化的“传统医学”开始进入世界医学的“正册”。 有意思的是国际上认同“传统医学”的历史性一步是以“东方医学”而非“传统中医药”为起点的。何为“东方医学”?日本东洋医学会会长佐藤弘表述的定义是“起源于古代中国,在日本、中国及韩国广泛传播的传统医学。”此言亦证明,尽管日本从明治维新用了15年的时间“废(汉方)医存(汉方)药”,但以“东洋医学”为名的传统医学仍然在日本“广泛传播”。韩国则更是概莫能外了。言之“东方医学”也意味着中日韩在传统医学“入类”中达成一个共识,“东方医学”之宗是“古代中国”。 事实上,古代中国的疾病分类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迄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诸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未能形成相对规范的疾病名称分类体系,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发展。1995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制定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经国家技术监督局审定批准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简称《国标》),不仅促进了中医诊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工作,也为中医医疗、卫生统计、病案管理、科研、教学、出版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工具。尽管我们目前难以得知“中国标准”中有多少会进入第11版ICD中成为“国际标准”,但毫无疑问的是传统中医药将迈出走入国际主流医学的历史性一步。 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说明]本消息来源于【共同社东京10月12日电】 【无知茶屋】本日文章: *【天声人语】 传统中医药的历史性一步 *【赫程荐文】《蒋公的面子》突然火了——江苏宣传部长看后一言不发 *【刘健荐文】好的婚姻,看厨房 无知茶屋 求知以晓理 求索以明道 |
|
来自: 昵称27668764 >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