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文姬的爸爸该不该死

 滹南行东一庄翁 2016-10-19
蔡文姬的爸爸该不该死
说起蔡邕,很多人不知,但要说起蔡文姬,那就几乎家喻户晓了。而蔡文姬便是蔡邕的闺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掠到茫茫草原,并嫁给一位匈奴王爷,甚至生下两个孩子。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北战,终于一统中国北方,与匈奴也暂时修好,他恋恋不忘恩师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将其从匈奴赎回,还为她找了一个有才气的丈夫。
这便是“文姬归汉”的一代佳话。文姬才貌倾国,又可算作是曹操的小师妹,但若仅仅如此,恐怕曹丞相也不会兴师动众,千里迎回一个流落于北方异族的汉人女子。其实,曹操对蔡家的私人情感倒是其次,主要是因为蔡文姬的爹蔡邕,乃东汉末年不可等闲视之的牛人。
《三国演义》刚开“演”那会,王允以貂蝉为诱饵,挑拨董卓与吕布的义父义子关系,闹到最好,董卓被小吕杀死,尸体在全长安城游街。就在此大快人心之际,居然有一人抱着老董的尸体大哭,如丧考妣。长安城的新主人王允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下令将此人火速擒来。不一会,这个胆大包天,为乱臣贼子而哭的人被带到朝堂上。众人一看,不是别人,而是蔡邕。
老蔡是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上知天文历法,下晓音乐数学,乃汉末全能型的知识分子。可王允却不管这些,愤怒地斥责蔡邕,为何要哭董卓?蔡邕答曰,董卓虽是坏蛋,但他对我有知遇之恩,站在我个人的立场,我必须哭他。不过,蔡邕也自知这个理由不能完全成立,于是向王允求情,希望朝廷能留他一条命,使他能有机会继续为国家写史。当时,蔡邕正与他人一道,修撰东汉的历史。
众大臣念及蔡邕的人品文才,皆为其求情,尤其是另一位大佬马日磾,苦劝王允放蔡邕一马。可惜,王允一意孤行,坚持灭了蔡邕。马日磾在蔡邕死后,私下对同僚们说道,王允杀国之名士,肯定要招报应的。果不其然,后来王允对董卓的同党赶尽杀绝,反被董卓以前帐下的大将李傕、郭汜弄死。董卓死了,无人惋惜,但蔡邕就不同了。
蔡邕的死,《三国》当然有些“演绎”,但大体符合历史,只是细节上更突显蔡邕的书生本色罢了。《后汉书》曾给蔡邕作传,倒无抚尸痛哭的情节,只是说董卓玩完后,有一次蔡邕在王允家里做客,不知哪根筋不对,老蔡突然说起董卓,还为之叹息,脸上大有戚戚然。本是私人聚会的场合,蔡邕表露一点私人的情感,并无大不妥,可人家王允却不干了,揪住这个不放,把蔡邕立马打入死牢。
不管是《三国演义》的夸张也好,还
是《后汉书》的朴质也罢,反正董卓对蔡邕有恩,而蔡邕知恩图报,在彻底清算董卓的严峻氛围中,不顾个人安危,偏要哀念董卓,绝对都是真实的。董卓的确是作恶多端,但蔡邕的人品,也真值得我们为他点个赞。
不过,古人可不这么看。明末清初的文豪顾景星,写过一篇《蔡邕论》,讲了三点:第一,蔡邕在董卓当政时期,官位连升三级,做到尚书,而董卓本人要自封为汉帝国的“尚父”时,蔡邕却反对。蔡邕自己在董卓手下做大官,而不愿看到董卓的名位愈来愈重,可见他是一个小人。
第二,董卓重用蔡邕,是为了打造成一个形象工程,让其他的大臣,都能实实在在地看到跟随董卓的好处,而蔡邕却心甘情愿地做这个“样板房”。
第三,当年汉桓帝时代,桓帝听说蔡邕的琴技不错,便下旨让他从家乡来都城,为皇帝来个现场表演。蔡邕呢,牛的很,他反感桓帝将大权交于宦官,便心有不爽,于是走到半路上,谎称有病,返回了老家。可后来,只要董卓办家宴,蔡邕都美滋滋地弹琴耍宝,不亦乐乎。
结论,蔡邕该死。当然,这虽是顾景星个人的看法,但他列举的硬材料,几乎全都符合史实,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夸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顾景星的论述,恰好可以说明两点:第一,蔡邕对董卓并非总是顺着,他还是有底线的;第二,蔡邕对董卓很感激,愿意为老董服务,两人可谓是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而且,蔡邕就是不买汉桓帝的帐,却偏偏要为董卓站队,但这根本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小人,反可说明他太有性格了。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蔡邕最后还真为董卓而死,虽有些不值,但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东汉晚期,群雄逐鹿,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文臣武将本来就很脆弱,跟着谁干,反对谁,或者自立为王,大伙都很迷茫,能够守住底线,即便跟着老虎,也不作伥,不昧着良心干坏事,就算不错了,不该对蔡邕苛责过多。
有意思的是,蔡邕能成为名人,并非因为历史上他与董卓、王允的这点事,而是他被后人写进了戏曲中。蔡邕字伯喈,很多人可能不知蔡邕,但晓得蔡伯喈。在元末明初的大戏剧家高明的《琵琶记》中,蔡伯喈被父亲所迫,进京赶考,后高中状元,与牛丞相家的千金小姐结为夫妻。可蔡伯喈心里还念着结发妻子赵五娘,结局是他与赵五娘最终还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祖师爷一般的地位,也正因此,汉末的蔡邕,以蔡伯喈的名字,被人永远铭记。
中国古典戏曲总喜欢写这种穷书生的奇遇记,可为何偏偏要以汉代的蔡伯喈为男主角呢?汉代的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更无状元一说,蔡伯喈即便再有才,也没有机会娶丞相的女儿,走如此大的桃花运。而且高明的《琵琶记》,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在高明写“琵琶”之前,蔡伯喈在戏剧中还是一个典型的陈世美。是高明力挽狂澜,让蔡伯喈的形象一举变得高大上了。难道高明也同情历史上的蔡邕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