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读书笔记方法,您会哪个?

 闻古博今 2016-10-19

三大读书笔记方法,您会哪个?

全文2001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按照我之前把笔记分为受时间控制笔记不受时间控制笔记两种。读书笔记显然属于后者。但尽管不受时间控制,我们还是需要一种高效的笔记方法。我称这种读书笔记为“输出式笔记”。 读书笔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重点标记式笔记作为读书笔记的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这种笔记方式甚至不需要人教。拿出一支笔,把自己看到的好词好句画下来,加以重点标记即可。尤其是社会科学类,这类笔记用的最多。比较细心的朋友会把这些重点语句摘录下来,作为日后学习的素材。但这类笔记,基本没有自己的思考,也就像听课笔记一样,只是勾勾画画的“死”笔记。 我曾看到学生在教科书上做满了重点标记,试问这些标记中到底哪些是重点呢?而在二手书店我们又可以看到近乎于新书的二手书。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实际上,无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重点标记式笔记的关键不在于标记,而在于标记后的整理。 如果是单纯的好词好句的重点标记和摘抄,那就需要在平时的写作或演讲中加以应用。否则摘抄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是你的。因为,摘抄是最无用的记忆方式。而大部分人的摘抄无非是图个心理安慰。以我之见,除非您的字写得漂亮,采用了高大上的精美的笔记本,否则尽量采用电子化笔记。2、碎片思考式笔记这类笔记第一类高明一些。高明的地方在于不仅仅是标记,还有一些个人思考。比如在我阅读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时就做了大量的碎片思考式笔记。 比如这一段:

……中国历史上五行、八卦、风水之类的概念就是如此,即便它们早已是不具备“适用性”的概念,依然有很多人基于种种目的、种种原因、种种诉求,把它们死死抱住,让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死灰复燃……

我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了“胡扯”二字,加之三个感叹号来表达我的不同意见。那一个章节讲的是思维陷阱中的概念不清。李老师认为中国五行、八卦风水里的概念已经毫无用处,所以应该摒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解读是没错的。因为全社会都充斥着科学主义论。就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用科学来阐释。但在宗教学、神秘学或者玄学里,他们自成一套系统,并不完全能用科学解释,况且这中间还有大量我们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东西。我们又何必斩钉截铁的否定它呢? 尽管我这样的思考也有很多问题,但至少已经加入了我的思考。比起只是勾勾画画要强多了。 碎片化思考式笔记的关键是思考。思考后的内容以最简练的方式记录在书的空白处,在全书读完之后,重新翻看这些笔记,可以引起新一轮的思考。即使仅仅是浏览类书籍,也可以重点标记后写下自己的思考,以便在日后对这本书重新解构。 这种方式也是拆解书中信息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二八定律,一本书中20%的内容是有用的,我们必须通读全书才能找出这20%的内容。在重点标记后进行碎片化思考,可以有效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注意:只要空间允许,尽可能多的写下您的思考。因为对一句话、一个观点的思考若不记下来,稍纵即逝。日后也不会再想起来了。

3、整理输出式笔记这是读书笔记的最后个阶段——输出阶段。如果重点标记的内容没有被应用,碎片化思考没有被整理,时间久了,自己也忘了曾经做过哪些思考。而那些思考很可能恰恰改变您人生走向。 其实输出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做一幅思维导图、讲给别人听、做一个微课(这不是老师的专利)或者发一条长长的朋友圈等等。但众多方式中,我还是首推写作。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如果我们读一本书,能感悟出来两本书的内容,这得调动我们多少脑细胞啊?这并非不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写笔记,并不困难。只是要想保持输出总量大于输入总量,确实需要下点功夫。 整理输出式笔记需要整理的是在碎片化思考阶段的信息,输出的是对这些碎片的重新思考。比如,我在阅读《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时发现,李老师特别喜欢用“本质”、“根本原因”、“根源”等字眼。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一个爱谈本质的人,是否表示他并没有看到本质?如此强烈的下定义的字眼的出现无非是想引起读者的注意。那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一类作者是否本身就缺乏自信?或者说是狂妄自大? 我的这种批判并不是要标榜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对这一现象的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我还需要更多的资料的补充才能下结论。这一过程正是整理输出式笔记有趣的地方。您可能要说,按照我的说法,整理输出式笔记对人的成长最有意义,那是不是想把每个人都变成作家呢?读书原本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有必要搞得像研究一样么?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更是跟作者产生连接的过程。没有思考的阅读等同于认字,而我们都过了认字的年龄。和作者产生连接,意味着我们迟早达到作者的高度,甚至超越作者。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具体的整理输出式笔记也不限于写作这一种形式。思维导图,涂鸦,康奈尔笔记法等等都是有效的笔记形式。而这中间最推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这种烂大街的方式,真的不需要我再多说了)。因为,这种笔记方式本身就逼迫人思考,根本停不下来。

读书笔记的事儿,我们先分享到这儿。昨天听到PDCA质量控制理论,我在思考,如果把这个管理学中的通用模型运用到读书笔记中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值得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