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响课堂高效的“五种行为”

 昵称37425522 2016-10-19


影响课堂高效的 “五种行为”

 

太原第五实验中学  姚世敏

  

课改以来,我们在教育媒体上、在学校的醒目位置、在大大小小的论坛会上,都能看到听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也能多次看到教师展示的教学目标中有“让学生了解、掌握、运用”等等要求,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也非常清楚“一堂好课,不是老师讲的多么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怎样?”可是在很多的课堂上细细观察会发现,课堂上的变化并不大,有提问、有小组合作、有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但效果怎么样呢?最近,我在听课中一直关注到底是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影响了课堂高效呢?我认为有五种行为。



一、舍不得


教师上课前都要按照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去备课,备好课自然要到课堂上去展示,所以,如果不美美地展示一下,怎能舍得?理科老师的定义概念、例题示范、练习巩固这“三部曲”是必须的。文科老师的学生读一读、老师讲一讲、课堂问一问这“三个一”也是必须的。我看到一位生物老师的整整齐齐一个黑板板书都是自己完成的,有重点难点,有大字小字,有彩色粉笔的标注,不能说不美不好,唯一缺少的是学生的参与。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三个原因,一是舍不得自己的精心预设。为了使自己的教学一帆风顺,一些教师备课可谓认真,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仔细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课堂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顺风顺水。他们视一切“节外生枝”为叛逆和另类,或淡化、或搪塞、或敷衍、或流放、或打击。教师不“舍”,学生就没“得”。二是舍不得自己的精彩。课堂上也装模作样让学生说,但你说他说,总觉得不如自己说得精彩,于是没让几个学生说,自己就抛出所谓的精彩答案,甚至让学生记下、背诵。三是舍不得“身价”欣赏学生。课堂上的学生的新发现、新观点是教学的宝贵资源,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停下脚步”去欣赏和张扬,可能就会稍纵即逝,可能就会掩埋个性。所以,教师为学生的发现而鼓掌,要引导学生从说得不精彩到精彩,要把课堂上的生成和学生的成长看成比自己的某种精彩还重要。



二、等不及


张文质在他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说:“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学生还没学习几分钟,甚至书还没有读通,教师就开始提问了;老师自己刚刚提出:“氨基酸有几种呢?”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老师就自言自语地说:“是8种还是12种?”;老师说:“现在开始前后分组讨论五分钟。”可是时间刚过了2分钟,老师就拍掌示意停下:“大家坐好吧,现在每个小组推荐一名进行交流。第一小组的王美丽同学先说吧。”看看,小组里的同学还没有来得及推荐,老师就着急地指定了。这种蜻蜓点水式提问、讨论,又有什么效果?只能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而已。没有学生充分讨论,没有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拿什么进行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伊研究发现,如果课堂上教师把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延长了3-5秒,有更高的学生参与率。等不及学生充分展示,等不及学生咀嚼消化……诸多的等不及,说到底是以师为本、以教为本。



三、放不下


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对一位老师类似的语言“坐好了,请听我讲。”“大家听好了,跟着我的思路思考。”“这是考试重点,我再说一遍。”作了统计,有18次。由此我想到台湾教育改革的先行者黄武雄曾讲过的一个故事,题目是“父亲的脚后跟”。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下:


 小时候我曾住在丰原东边的山里,父亲常带着我入城。这条路很长,走起来总要两三个钟头。每次父亲走在前边,我跟在后头,他的步伐大而且快,我必须两脚不停地划,眼睛不停地盯住他的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


有一次,天色向晚,路过一道铁桥,一根根枕木的间隔比我的步子还宽。平常父亲总会歇下来等着我爬过去,或索性抱着我过去,但那天他心里不知牵挂些什么,等到我爬过桥,抬头一看,他已经“失踪”了。


突然,我涌起一阵恐惧:“这条路来回已跟着父亲走过二三十趟了,怎么一下子变得如此陌生?”


我哭着等在桥端的田埂上,几个钟头在黑夜里又饿又怕。我甚至分不清家的方向。我苦苦思忆,但呈现的总是父亲那双不停晃动的布鞋。午夜时分,总算由远而近,传来了母亲苛责父亲的声音。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回到家竟还不知我早在半途就已丢失。


这是个很经典的教育故事,虽然内容浅显,但其中折射的教育含义却非常深刻。学生看到的不是“路该怎么走”,他们只看到了“布鞋不停地晃动”,简单的“左—右—左—右……”的换脚规则,但一旦没有“布鞋”在前面带路,便觉得一片陌生。家在何方?路怎么走?不知道了。在今天的课堂里,很少看到学生问:“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学生“尾随”,就是学习。甚至还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


放不下自己的讲台,视讲台为生命,很是享受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全班学生睁大眼睛注视着、倾听着,即使有学生不想听,不在听,教师还是要把想讲的坚持讲完。有的教师甚至带着伤、带着病在讲台上艰难地讲着,真是精神可嘉。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三尺讲台与学生一起分享呢?教师放不下,学生就上不去。



四、闲不住


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堂流程:上课铃响进教室,收起昨天的作业,几乎走到每一个学生面前检查掌握情况,黑板上演示一下全班的三个共性问题,再强调几句,打开课本,学习对数,把书上的两个例题再演示一遍,下课了。


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闲不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总是不放心:他们能学会吗?会讨论出正确结论吗?没等学生自学几分钟,教师终究熬不住寂寞,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成了观众、看客。久而久之,教师这种过分、不恰当的勤,造就的学生必然是懒惰、被动。一切都等着教师灌给自己,不愿意也不会主动学习,又何来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人说,“懒母亲”的家里会出勤孩子。所以,为人师者要学会偷懒,以充满智慧的“懒师”培育出独立、自信、智慧的勤学生。该说的少说,不该说的别说,把时间多留一点给学生,让他们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读一读,写一写,改一改。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让学生发挥;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品味探索的过程。教师“懒”了,学生勤了;教师“懒”了,课堂活了;教师“懒”了,效果好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看不见


吴非老师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中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对教育的绝望感,并非来自体制的僵化和社会蒙昧,而常常来自青年一代的自私和冷漠。”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冷漠有哪些呢?比如:一个学生一节课举过六次手都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讲桌下的学生睡觉十几分钟教师没有关注,当问到氨基酸脱水数有几个时,学生群答里有2个的也有说1个的,老师只说标准答案是1个,就接着讲其它内容,有学生出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我们知道课堂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教师、学生、学习内容、环境。每一个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关系着他们的成长。教师在课堂上看不见学生的表情、看不见学生思维、看不见学生困在什么地方,怎么能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呢?我们常说要教在关键处。关键处在哪里?在学生最渴望的地方。教师课堂上的看不见,说到底是没有用心。一节课可能影响学生一生,教师的人品及其课堂创设的情感场对每一个个体学生都会具有重大的影响。当一个学科的教师漠视学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对学习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这已经是经验的证明。当教师的眼光仅仅盯住自己的教学预设、仅仅关注几个为自己的课堂精彩出力的学生,就会有一批学生的思维游离课堂之外,成为边缘生、差生。


课堂就是一个缩微版的学校,具备学校的一切结构与功能。课堂,也注定是一个生长中的“部落”和社会,是一个要形成自己文化与规则的地方。课堂作为“教育的母体,国家的雏形”,隐含了太多的意义和价值。叶澜教授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只有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走出低效教学的困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