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学习笔记.尽心章句上.第二十六节

 红谷斋主人 2016-10-19

致中和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说:杨朱主张为我,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也不愿意去做。墨子主张兼爱,哪怕是摩秃头顶,磨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他就去做。子莫采取中间的态度。中间态度比较好,但是折中却不能权衡轻重,就会走向极端。厌恶极端的做法,是因为它损害了正道的,只抓住一端,而废弃了其余的部分。

杨朱(约公元前395至约公元前335年),杨姓,字子居,魏国人,一说秦国人。战国时期“杨朱学派”的创始人。“杨朱学派”起源于老、儒、墨,又自成一家。主张“贵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也就是说,人人互不侵犯,互不干扰,人人自自爱,各安本分,天下就和谐了,太平了。

墨子,名翟,战国初,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当时称他的学说为“显学”,知识分子,有“非儒即墨”,之别,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墨子与杨朱的学说相对立,一个是这专们利己,一个是毫不利己。墨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很大,影响深远。

子莫,鲁国的贤人,具体生平不详。汉,刘向《说苑》有颛孙子莫,公孟子高曾经向颛孙子莫问礼。这个颛孙子莫,是不是孟子所说的子莫?不得而知。有的研究者指出,“魏牟乃魏国公子名牟者,或曰公子牟。”[俞樾《茶香室经说》卷十六]“牟”、“莫”同音。公子牟,就是子莫。子莫主张,折衷,中庸。

“中庸”就是“执中”。“执中”一词,出自《尚书·大禹谟》:“维精维一,允执厥中。”它的本意是:不南不北,正好在中间,“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执中以为本。”[西汉·刘向《说苑·修文》]“执中”引申出不偏不倚的意思。一个人不利于天下,一心为自己,不好,己不为人,人不为己,成孤家寡人,人以群分,没有人可以脱离群体而活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然好,但是也不能做绝对了,过了头你就无法生存了,也没有了亲情,没有了骨肉之爱。因此必须“执中”,不偏不倚,不能不及,也不能过火。“执中”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同样有问题,有偏差。是非分明,你还不表态,那就是暧昧不明,是非不分,好歹不知。如果把中庸弄成了“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和稀泥,糊弄事儿,那就歪曲了中庸的意思。“中庸”不离道,离道,非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