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与石

 圆角望 2016-10-19

    余佐赞

    不能自造园林享受林泉高致的文人,一般会尽量将自己的斋馆堂轩弄得雅致一些。除了显眼处挂一个斋名,环堵皆书,空白处张挂字画,还有就是将里面有限的空间,养花养鱼种水仙。至于书桌上,一般也少不了摆瓦当放古砚或者有年代的镇纸,笔墨纸砚齐了,便很古雅了。文人书桌上除了上面说的那些文玩清供,不少人还会摆放一块文人石。翻阅手头赵希鹄 《洞天清禄集》,开篇是古琴辨,结尾是古画辨,中间有古砚、怪石辨、砚屏辨、笔格辨、水滴辨、古翰墨真迹辨、古今石刻辨等,其中的怪石辨就是介绍文人赏石的癖好,按照今天观赏石概念,其实砚屏也可以大约归入观赏石范畴,说这个,就是想说古代文人清玩的种种物件中,有一件就是文人石。

    文人爱石的记载实在太多了,但爱石爱到痴迷程度的,古代文人中,米芾算一位,因为其已经痴迷到了拜倒在石头下的程度,当今的文人中大概沈钧儒算一位,他的斋名就叫“与石居”。据说沈钧儒搜罗了很多石头,他有一个嗜好,就是到过的地方必寻当地可意的石头,郭沫若在 《挽沈衡山先生》 诗中赞道:“爱石传神堪景仰,临池有味难观摩。”文人爱石还没到痴迷程度,但也有佳话流传下来的就更多了。苏东坡曾经深爱三块石头,一块是“壶中九华”,该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让他魂牵梦绕;一块是“小有洞天”,每每焚香则烟云满岫,曾经深爱不已;还有一块雪浪石,黑石白脉,留有诗歌咏之。

    传统文人爱石和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清秘藏》 中的 《论异石》 说:“昆山石块愈大世愈珍,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惟鸡骨片者佳。”文人石是什么石头,都是瘦骨嶙峋,如鸡骨状的,都说传统文人审美是偏爱病态,由是观之,此言不谬。比如,爱“危”。文石一般都是“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嵚嵌之状,可登几案观玩。”(《洞天清禄集》) 和外面见到的大块头不一样,一般是摆在几案上或者是掌上把玩。除此外,还要求石要起峰,专业一点就是要云头雨脚,通俗点就是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当然,这个也确实是文人爱好,和喜欢曲梅的爱好是异曲同工。概括起来就是,文人石的造型都是瘦、危、变。

    看古画,仔细辨认,常常看到文人桌上有一方奇石。读文人作品,也常能读到吟哦石头的诗歌,也有对书房藏石的描写的作品。白居易在 《双石》 里开篇说:“苍然两片石,厥状怪且丑。俗用无所堪,时人嫌不取。”结尾写道:“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仿佛李白与月,对饮成三人,又仿佛是辛弃疾与鸥,与松。“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盟鸥》)“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遣兴》),物与我,两相忘。至于在作品中对书房摆放的奇石描写的,那就更多了,“又一座松花石,石质而作松鳞,峭削峥嵘,自具画意,我在座架上加一标题:‘顽石苍松归太璞’。”(郑逸梅 《砚与石》)

    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文人爱石吗? 其实,奇石可爱主要是因为石头中蕴含了传统文人的某些品质,因为有某些相似,所以才得到传统文人的惺惺相惜。有人说,人与石头厮磨,天不变石不烂,可以厮守到永远。我说,文化人的情怀不改变,文人爱石的情结就不会变。有人爱石的危,有人爱石的丑,有人爱石的透,有人爱石是因为爱林泉,有人爱石是因为石近乎禅,还有人直接说石令人古。沈钧儒说:“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爱石理由很多,但一句“石不能言最可人”似乎最到位,毕竟花能解语还多事。

    自古以来枯坐书房的人都很渴慕林泉,爱石者来到大自然,捡到心爱的石头,也就寄托了爱石爱山林之情。沈钧儒生前最爱捡石头一事已经成为石界佳话,郑逸梅生前因为受沈钧儒影响,也常常到处捡一些石头,“奈我到的地方太少,仅捡得黄山的莲花峰石、苏州的天平灵岩石、无锡的鼋头渚石、芜湖的赭山石、杭州的孤山石,比诸沈氏未免相形见绌了。”前几年我去泰国,见到几块好石头,捡了又放下,放下又捡起,最后还是放回去了,毕竟当地不允许,遵守当地法律法规也是一位游客的应有的文明。据说我们的宝岛台湾也不允许游客将石头带走,之前我在台湾东海岸曾经捡到一块状如巨型鹅卵的石头,灰白的石头上有浅黑色一圈圈水纹,也颇有韵味,带是带回来了,后来有人见之甚喜且程度远超我,我就乐而赠之。

    今天很多人都在收藏奇石,翻看中华书局 《中国石谱》 中的“名人藏石”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沈钧儒的“坐看云起石”、郭沫若的“阳春孔雀石”、周瘦鹃的“高峰插天不知名”石、王朝闻的“轩辕石”、王世襄的“移山入眼成青色”石等,每一方石头都代表一位文化人的审美和情趣。虽然文人玩石,喜欢天然的,但自古以来很多石头商人会通过造假人为地制造出文人喜欢的石头,然后卖给文人,只要我们知道一些石头把玩的常识就不会被骗。不过,古往今来很多有名的石头都是造假做出来的,“太湖石出平江太湖,土人取大材或高一二丈者,先雕刻,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用烟熏,或染之色,亦能黑微有声,宜做假山。”(《洞天清禄集》) 据沪上资深玩石人俞莹先生在他的新著 《玩石指南》 (中华书局版) 里考证,苏东坡的那个壶中九华也是做出来的,并不是天然之石。———文人雅玩,见到那块阔别稍久、眷与时长的石头,如果财有余力有足,只要得于心应于手,那就收了吧,这也是人与万物无以言说的缘分,天成还是人工都不重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