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药所过,正行邪却

 陈鑫医师 2016-10-19

谓风药?

张元素《医学启源·下卷》根据五运六气,归纳“药类法象”,认为“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 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

其中拣择并概述具有风性——“风升生”的药物,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包括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芥、薄荷、前胡20味常用药。

此后,其弟子李东垣师承其说,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明确提出风药名称:其谓“味之薄者,诸风药是也,此助春夏之升浮者也。其后在《脾胃论》: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升,上出阴分 其善用风药治脾胃诸病独具特色,为后世医家效法,如常用的补中益气汤中用柴胡、升麻,升阳益胃汤用二活、柴胡、防风等等

至清代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提出:凡药之质轻而气盛者,皆属风药。

风药——味薄气厚、质轻升浮,具有风木属性,如春气之生发,风性之轻扬,具有疏散、升发少阳的药物。

风药之用

1、升发少阳以助脾阳李东垣认为人身之气升降出入以脾胃为枢纽,尤其强调中土脾气之升发,而脾气的升发得益于风木的疏通,从而达到生且升之用。

肝胆属于木,李东垣根据《素问·六节脏象论篇》:“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要旨,提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物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脾胃论》)”,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也,人一身之清气非此不能升。《内经》曰“木郁者达之”,故“肝阳不足不舒,风药疏补之”。升发少阳是理解风药的关键,也是其最核心之功效。

利用风药升发肝胆之气之功,以资助升提脾阳,用于脾胃清阳下陷。李东垣:“谷气者,升腾之气也,乃足少阳胆,手少阳元气始发生长,万化之别名也。”“胃气、 谷气、元气、肝胆上升之气,一也,异名虽多,正是胃气上升者也。”他认为脾胃的升清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胆的疏达与否,而肝胆的疏达,可以运用风药的升提疏散作用来实现。代表性方药痛泻要方中加入防风、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举经汤是升阳举陷见长的方剂,都有风药的运用。

风药升生与疏肝有异“司疏泄者肝也”,疏即疏通,泄即发越、疏泄,即疏通畅达宣泄之意,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即肝气本“柔”,主全身气机,能收能散,能主导全身百骸的生长发育与气的升降出入,肝失疏泄就是气机失调,太过则“动散、摧拉”,不及则“闭郁、留滞”。疏肝是强调使肝胆恢复其“柔和”的状态,太过则以酸泄之,不及则以辛散之。

风药性散、主升,强调升散、生发之用,其中有入肝胆之药,可以启肝胆之闭郁,散肝脾郁火(“火郁发之”)之用;而也有非入肝胆之药,通过舒畅全身之气机以反作用于肝胆,如泻青丸,加羌活、防风疏风以散肝脾郁火,泻黄散以防风、白芷、升麻以散肝脾郁火。 

2、风者,透散、贯通,这种特性决定了风药入气则行气,入血则行血,引阴出阳,携里透表的特性。如葛根、桂枝、白芷等,本身就具有引血运达的作用;而本来仅散表邪的药物,如麻黄、荆芥等,经过炒炭之后,也能入血分,散血中阴聚,营中寒邪,入阳和汤中加麻黄,除风益损汤中加防风。

在血瘀的病症中,常常与风有密切关系,风邪伤人的过程不是骤然的,而是缓慢积累的,《千金方》描述了风邪伤人导致中风的过程:“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于孙脉,孙脉满则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并指出“夫诸急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说明中风不是风中人体后骤然发病的,而是由于人体虚弱后,不能抗御风邪和内生之邪,疾病初生,气血瘀滞,人不知道或不理会,于是疾病不知不觉在人体中慢慢进行量的积累。《素问·五脏生成论》描述了风与瘀血的关系:“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在治疗瘀血证使用风药的代表方莫过于诸续命类方,续命汤在《千金方》中用治中风,被称为千古奇方,中风在当代认为主要与瘀血相关,多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但在临床上观察与诸多临床研究表明,续命汤使用祛风法治疗中风具有明显的疗效毫不逊色于活血方剂,特别在中风合并肺部感染时更有优势。

3、胜湿:《兰室秘藏》:“圣人立治之法,既湿气大胜,以所胜治之,助甲木上升是也。故经云:风胜湿。”“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大抵此法此药欲令阳气升浮耳。”风所以能胜湿,大抵风为阳动,湿为阴滞,即“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李中梓)”。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其中亦缓,其入亦深。其致病部位可有上下表里之别,演变有寒化热化之势,形式有合暑随风之态。

一,湿在表,风药可汗解,如藿香正气散、越婢汤。

二,湿在下焦,风宣肺气兼助脾阳清升浊降,湿散则小便出,脾动则大便通,如春泽汤、济川煎。

三,湿在中焦,水湿浸脾、脾阳不固,溏泄、倦怠身重、带下、崩漏等,风行少阳升生之气,升动脾阳,散除阴滞,如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防风汤、调经补真汤、升阳举经汤等。

四,湿停经络,此为着痹,阴着无风不动,必以风药逐之,如羌活胜湿汤等。现代临床诸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水湿病证常用风药,但很显然,风药升浮之性与沉降之渗湿之品炯异。

风药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临床中灵活应用风药对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代医书中《小品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局方》等,特别如张元素、李东垣的书籍中有大量的使用风药的经验,十分值得借鉴与学习。受师傅的影响,我在临床中也常用风药,大量则单药可至30克以上,或多个风药联合使用,如羌活独活、防风葛根、柴胡升麻、麻黄杏仁、独活细辛等等;小量时仅2克3克,以作佐助全方之用。

本文乃大象医友会原创文章,作者:叶应阳。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