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概述

 李香愚 2016-10-19

魏雪舫
摘要:涪陵古本是20世纪30年代后发现的《伤寒杂病论》抄本,1934年曾石印公世,但流传不广,见之者较少。该书伤寒部分为《唐本伤寒论》(即《千金翼方》所载),杂病部分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又从《脉经》、《千金方》中选取有关内容增补而成。于仲景书增加证论百余条,补充方剂百余首,皆为临证必须。涪陵本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和学习运用《千金方》的医疗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


主题词:张机  《伤寒杂病论》  古版书/孤本  涪陵本/简介
20世纪30年代后,国内陆续发现3种抄本《伤寒杂病论》,俱称古本。
①长沙古本,亦称湘古本。
② 四川古本,亦称涪陵古本。
⑧桂林古本,原称《伤寒论十二稿》。
以上3种,湘古本各地尚有馆藏,其内容笔者曾在“刘仲迈与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一文中予以介绍(国医论坛,1997,12(4):l一3)。近年来研究讨论桂林古本的比较多,惟有涪陵古本见之不易,论及者较少。自黄竹斋1939年在《白云阁藏本·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序》中有“与涪陵刘铬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较”之说,该序同时载人其木刻本《医事丛刊》中,后在综合“宋、桂、湘、涪”4种版本为一书的《伤寒杂病论会通》中引用了若干涪本条文 (该书1948年曾自写石印,1982年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经校订后重予铅印)。但涪本究系何书?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余寻求涪本30多年,曾请教数十位前辈名医,皆云未见。著名医史文献专家马继兴研究员在《伤寒论版本概说·伪托本》中提到“据黄竹斋在《医事丛刊》卷下尚记有所谓'涪陵古本’一种。据说是涪陵刘铬经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的,但未见刊行。”(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5(2):1)鉴此,笔者乃节缩10年,亲赴重庆,几经周折,终得一见。为使治仲景之学者能对该书有所了解,现将其内容概述如下。

  

 1  涪本的发现与刊印
  据刘铬经序云:“涪陵庠内张齐五氏抄存仲景医论总纲一卷,杂病论九卷……以所存十卷与宋元后本较迥不相侔。叩所自来,曰:得之前清咸同间由垫江来涪陵之袁医士,袁得自明代垫邑某洞土中石柜所藏也。一时传抄者或奉若神秘,不肯轻易示人,或遵行惟谨,恃为独得之奇,故世鲜知之亦少见之。民国癸亥(1923年)借抄展玩,深以只得半部杂病、失去伤寒为恨。及访诸袁医士之徒陈某后裔家藏本始抄其全。夕考朝稽,百读不厌,方知此本为晋王叔和所校,唐孙思邈所述,洵晋唐以前真本也。”又用此抄本与通行本相校,编写“古今本凡例十则,证方相差表及真伪辨正表各一道”附于序后,于民国甲戌(1934年)在重庆石印公世。时刘已73岁。关于刘铬经生平事迹不详,观所撰“凡例”及“辨正”等篇,亦精于医者。如此鲜为人知之书得以刊布,刘氏之功也。惜问世至今70馀年,问津者甚少,如不重印,恐成坠绪(该书为海内仅存孤本,纸墨如新,但上册顶端已为鼠啮幾尽。现藏重庆市图书馆)。

2  涪本的编次与文献依据
 涪本共十六卷,四十二篇,石印本线装上下两册。题曰“晋太医令王叔和校,唐隐士孙思邈述”,书名为《古本仲景伤寒杂病论》。书内首为张仲景原序,次为刘铬经序,继为刘氏所撰“辨正凡例十则”、“古今本证方相差表”、“古今本真伪辨正表”,后为“篇名目录”、“方名目录”。

卷一为“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第一,辨痉湿暍病脉证篇第二”,即《金匮要略》卷上所载;卷二至卷七为伤寒部分,文依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所载伤寒内容,即《唐本伤寒论》的全部;卷八至卷十三为杂病部分,只是把《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篇”置于杂病之首;卷十四、卷十五为辨妇人病三篇,后有“辨小儿病脉证”一篇;卷十六为杂疗方及饮食禁忌,即《金匮要略》书后三篇所载。

涪本保留了《金匮要略》各篇,不同的是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于全书之首(即前面所说的“医论总纲”),移《伤寒论》霍乱病篇于杂病之前。特别是各篇文字及条序有异,又在《金匮要略》原书基础上增补了不少证论和治方。经查所增内容均出自《脉经》和《千金方》,只是对有些字句进行了改易和重新组合,并将《千金方》的有关方剂命以新名,对原方药味亦有所增减,同时还有少量自拟方。其“小儿病篇”共收 7方,第一仍为《金匮要略》“小儿疳虫蚀齿方”之雄黄葶苈猪膏散,其余皆从《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杂治法第二》中选出,即治小儿蛔虫、小儿重舌等几首单方。而《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所载诸条与《千金要方》丰富的“少小婴孺”证方,却俱未引录。

刘氏据涪本载文与通行本比较,著“真伪辨正”之说,把孙思邈研究《伤寒论》“以太阳方证,比类相附”重新排列次序的“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等七篇,认为是仲景原著如此。对杂病与妇人病中援引《千金方》的诸多证论和治方,亦肯定为仲景书中所固有,象这样辨古今本之真伪,无有确据,难以置信,是不可取的。而对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于全书之首,认为“该篇系伤寒杂病论全部纲领,应列为第一”,对移《霍乱病》篇于杂病之前,认为“霍乱为杂病最险之证,今本皆列在《阴易》以前,此本列在《阴易》以后者,盖伤寒论毕,杂病当从霍乱始也。”他如“痉湿暍是伤寒中之兼杂病者,五脏风寒是杂病中之兼伤寒者,互相辨论,其理愈明。合伤寒杂病为一书,是仲景立论宗旨”等见解,则可作为研读该书之参考。
 

3  涪本的编撰思想与内容特点


 为了弄清涪本的编著思想和目的,需先从与之有关的医学文献说起。传世《伤寒杂病论》由于历史原因,王叔和时已散乱失序,医家认为原书内容或有残缺。尤其明代中期,以方有执为代表的持《伤寒论》错简重订派思想占主流,影响很大。至清初喻嘉言弘扬方说,在其《伤寒尚论篇》中即重新编订伤寒条文,并且删去了认为是王叔和所加的《伤寒例》、《辨脉》、《平脉》、《可与不可》诸篇。涪本在错简派思想影响下,同样避开了《宋本伤寒》,但没有象方、喻二家那样打乱《伤寒论》原文重新编次,而是选取经孙思邈编定,收载在《千金翼方》中的《唐本伤寒论》作为本书的伤寒内容。《千金翼方》所载,没有《辨脉》、《平脉》、《伤寒例》等篇,并较宋本缺少第6、11、30、47、48、51、73、78、81、90、110、12l、127、140、162、167、178等条,虽然后世对以上某些条文亦多异议且有迳予删去者,但涪本在保留《唐本伤寒论》原貌的同时,仅对“太阳病杂疗法”一篇的内容做些调整,主要是将“太阳病七法”中没有收载的上述条文,除47、51、81、90四条未见和162条已见于“发汗吐下后病状”篇外,其余诸条则全部移人“太阳病杂疗法”中。只是把该篇原有的“妇人中风”、“妇人伤寒”等即宋本143、144、145三条因已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以及“风湿相搏,身体疼烦”等即宋本174、175二条因已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篇,为避免重复,从“太阳病杂疗法”中予以删除。有关“唐本伤寒”,清乾隆时王丙(朴庄)从《千金翼方》中析出而注之,名曰《伤寒论注》,是第一次使《唐本伤寒论》单独成书者。今钱超尘教授第二次为《唐本伤寒论》作了详尽的考证,重予注释,已于1994年出版发行。王注主要是阐发医理,钱注更注重文字校正,两种合观,相得益彰。再就杂病而言,由于宋本《金匮要略》是根据王洙所得之《金匮玉函要略方》编定,原是一种提要节略本,加之蠹简残缺,难免脱误。林亿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认为,该书“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存在“救疾治病其有未备”的缺陷,乃“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可见宋时《金匮要略》已不完整,医家寻检,多有未备。至于王叔和《脉经》中收录的仲景文可看作是《伤寒杂病论》的一种古传本,仅从卷八所载杂病、小儿病内容来看,都较《金匮要略》为详,多出的若干条文,有些可能是仲景之佚文。

 孙思邈博极医源,广采百家,集唐以前医药之大成。尤其他所见到的仲景遗著是未经后人整理过的《伤寒杂病论》原书,更具文献价值。而《金匮要略》条文亦散见于《千金方》各卷之中。其书共收医方6千多首,涉及临床各科,尤其重视妇女、儿童疾病的治疗,特将妇人病冠于众疾之首,从《千金要方》妇人三卷、《千金翼方》妇人四卷,除去重复尚有治方达679首,其中经验丰富,见解精辟。尽管孙氏汇集类编古代方书不明出处,引录原文又时加议论于其中,但若与《外台秘要》引用诸书对照,除相同者外,尚有大量内容不知所出,其中是否有仲景原著之佚文,已无从稽考。

鉴于以上原因,涪本从临床实际出发,追求完备,故在《金匮要略》基础上,精选《脉经》、《千金方》、《千金翼方》中的有关内容,以补方证之未备,正文句之脱误。同时还把《金匮要略》各篇所附诸方,皆列入正方,以期引起对这些附方的足够重视。具体在文字上更是参考多种版本,择善而从,务使辞达义明,便于阅读。又因《千金方》所载常一病多方,一方又治多病,药峻味多,议论繁复,非刻意深研者殊难探其要妙,故涪本所选意在提要取精,变广其法,于仲景书增加证论百余条,补充方剂百余首,皆为临证必须。

考虑到短期内涪陵古本出版不易,见之极难,试以妇人病为例,略举数条,以窥一斑。涪本于妇人病三篇共增补证论79条,治方61首,较《金匮要略》妇人方28首增加二倍有余。

 如《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涪本补人:“问曰:妇人妊娠,其脉何类?师曰:平人经断,三部脉如经,按之无绝,或尺中大,或寸口动滑,此为妊娠;经断三月后,当有此候;在前阳尚微小,阴部小弱,亦妊娠也,设瘦人,但得尺内按之不绝,便属妊娠。”

按:《脉经》卷九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载:“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二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千金要方》引文同。涪本取《脉经》此说并结合其他医论,从脉之部位、断经时间以及体型关系等不同层面综合判断妊娠脉象,较为明确,便于掌握。

 涪本补人:“妇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身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此则绝产。”
按:此条出自《脉经》卷九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妇人少腹冷,恶寒久,年少得之,此为无子;年大得之,绝产。”“师曰:脉微弱而涩,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原文作两条,语义重复,涪本合二为一,文简义明。

又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涪本补人:“产后发热,证类白虎,脉细微而涩,其人身疼痛,心痛,大渴而不欲饮者,黄芪当归桂枝汤主之。黄芪当归桂枝汤方:黄芪八两,当归二两,桂枝、生姜、芍药各四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合八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分日三服。

按:此条证论,《千金方》无。治方“黄芪当归桂枝汤”,则是取法《金匮要略》治血痹虚劳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人参、当归、炙甘草,以及《千金要方》治产后虚损的“内补当归建中汤”加黄芪、人参和“当归芍药汤”去地黄加黄芪等化裁而来。产后发热之病,临床较为常见,如辨证不明,极易误治。这里说的“发热、口渴、身疼痛、心痛”等症,皆由产后气虚血少,营卫失和所致。涪本取法《金匮要略》虚劳证治,综合《千金要方》产后虚损诸方,改易方名,变其主治,用于类似白虎汤证之发热,但“脉细微而涩”、“大渴而不欲饮者”,辨证要点,即在于此。方中黄芪、当归补气生血以除热,人参益气生津以止渴,合桂枝汤调和营卫,营卫和则疼痛自愈。反之则热必不除,疼不易去,渴亦难止。观《千金要方》治虚损烦热每用黄芪、当归,李东垣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治“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有“若误服白虎汤必死”之戒,此条证治与东垣的用药可说是深得《干金要方》制方之深意。因此观之,大凡阴亏血少、阳微气虚之证,病状百出,若误投寒凉则阳愈损,滥施热燥则阴益伤,皆应从此温补通和中求其治法,方能化险为夷。

再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涪本补人:“妇人漏下不止,大崩中,积年不愈,丹参地黄汤主之。丹参地黄汤方:丹参二两,干地黄半斤,阿胶、甘草炙各四两,艾叶五两,红花、三七各一两,当归、干姜炮透、荆芥炒黑各三两,人参二两半。合十一味,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纳童便一升,煮取四升,分三服,一日令尽。”
按:丹参地黄汤,《金匮要略》无此方名。《千金翼方·卷八·妇人四·崩中第一》中载“治妇人漏血不止,大崩中方”,其述证虽与涪本相似,但二者用药不类。考《千金要方卷二·妊娠诸病、下血第七》,有用一味丹参十二两,以清酒煮服“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及“丹参酒治崩中去血,产后余疾”(用丹参、地黄、艾叶、忍冬、地榆各五斤,以黍米炊饭酿酒服之)的记载。但《千金要方》治崩漏诸方,无用红花、荆芥者;而三七一药,亦始载于《本草纲目》;干姜炮透、荆芥炒黑用于止血,则常见于明清医籍,故笔者以为该方乃后世医家经验之有确效者。可以说涪本此条,证出《千金要方》,方系自拟,实仍取法于《金匮要略》之胶艾汤去川芎之辛窜,芍药之酸凉。加入人参者,大崩失血。自当血脱者益气,此刻非人参不足以补气生血。又在固经止血之中加丹参、红花、三七等消瘀之品,以免止血留瘀。至于煮药“纳童便一升”,因童尿用于危急重症功效甚捷,仲景早有明训,此则主要取其止血消瘀之用。这种于补血之中兼以消瘀止血的治法,对现代“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治疗颇有参考意义。

4  结语
 从上述可知,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系邃于文、精于医者之所为。其学术思想,对伤寒部分倾向于《千金翼方》收载的《唐本伤寒论》;杂病部分因《金匮要略》早已残缺,故试图从《脉经》、《千金要方》中选取有关内容以补方证之未备,正文句之脱误。观重编诸条,医理简要,文法周密,诚善读仲景书而又深得孙思邈之奥者。涪陵本不仅对深入研究《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及指导临床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学习和运用《千金方》的医疗经验可以起到提要取精,变广其法的启发作用。从该书组方用药有后世始用之药和医疗经验来看,著者可能是明末清初之人。此时西南区域,兵火遍地,战事连年,尤其四川,屡遭焚掠。刘铬经所说的“得之明代垫邑山洞土中石柜”,假若传闻属实,涪本书成后在避难流离之际恐其散失,埋藏于山洞,亦在情理之中。至于托名“王叔和校,孙思邈述”云云,因补编内容均出于王、孙二氏之书,借古自重罢了。推其本意,或为著者研究之总结,留作临证参考;或为课子授徒之用,原非有意作伪,欺世盗名。不然,人见此书即知其所出,则伪何能作?令人费解的是,刘锫经印布此书,竟目为仲景真本原著,而黄竹斋先生引用此书,对出自《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却未及片言只字,遂致数十年来医家悬念,不知其详。

另外关于医学伪书问题,不管是什么动机和目的,都不可轻易否定,必须从具体内容和实际作用来判断它的学术成就及文献价值。正如高文铸研究员在重辑整理《华佗遗书》中所说:“有些文献其书虽
伪,或书中某些内容虽伪,但并不说明它没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尤其医书更是如此。”涪陵古本虽属伪托之书,但其作用不应忽视。李顺保先生在其《伤寒论版本大全》中提出:“不可因《宋本伤寒论》被推崇为标准本,而将其他《伤寒论》抄本一律认作'伪作’、'赝本’,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并“计划将《桂林本伤寒论》、《长沙本伤寒论》及《涪陵本伤寒论》3种版本推向学术界,使更多的《伤寒论》学者、专家来研究他,探讨他。”现在桂林本业已普及,长沙本各地尚有馆藏,惟有涪陵本已成孤本,见之不易,亟待重印,以资研究之需。   
(原文载  国医论坛  2004;19(6);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