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计算教学的思考
(讲座提纲)
一、《标准》(2011版)对计算教学的新要求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标准》(2011版)
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二、内容变化情况
一是把原来第二学段“能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调到第一学段,并改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二是内容有所增加。第一学段增加“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第二学段增加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是表述有所变动。在第一学段中,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修改为“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在第二学段中,将“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修改为“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修改后的表述更加准确、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容易操作。
如何理解“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三、计算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算法。
反思以往的计算教学实践,有三点启示:
·
一是既要尊重学生的各种算法,又不宜片面追求所谓的“多样化”;
二是要在学生的各种算法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培育计算规则;
· 三是要对学生的直接经验进一步“数学化”,超越算法在现实情境里的具体含义,抽象出本质的数学内容,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计算规则。
·
这样,就较好地处理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把计算法则融于个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教材不需要另外写出法则,学生也不需要专门记忆法则了。
2、尊重规律,科学训练
一是注意加强课堂练习;
二是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难点反复练习,不能平均用力;
三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提高积极性,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
四要注意进行经常性的计算测查。
3、加强估算教学
(1)为什么教“估算”?
(2)估算教什么?
(3)估算怎么教?
①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感悟。
②让学生养成及时估算检查的习惯。
(4)估算怎样评价?
①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②对算式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合理的区间内,就是合理的。
③重视对估算意识的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