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及成联的复古倾向

 昵称29604659 2020-06-25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诗。

  示子遹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遹写的一首诗,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很快,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也无妨。

       陆游认为:一个作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当然,他所说的“诗外功夫”,也不仅仅是这些,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形而上的东西,同样也是诗人要想写出好诗的“功夫”。但陆游强调作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主张从作家身体力行的实践,从格物致至的探索,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获得诗外的真功夫。

       诗和联是相通的,同样的话也可以这么说,学习成联,功夫也在联外,那么,什么是成联的联外功夫呢?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题: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及成联的复古倾向。

如果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成联?回答可能不尽相同,也许大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回答会很简单,成联就是不让好好说话。为什么这么说呢?成联除了受格律和平仄的制约,还要求使用的语言文字要尽量简洁明了,符合这个要求的应该是文言文创作,而不是纯粹口语化的现代汉语,当然,个人并不是反对白话入联,只是从成联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把古代汉语分类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由于古白话与现代汉语非常接近,比较容易读懂,因此古代汉语学习的重点在文言,而我们学习文言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阅读古代典籍的能力。

根据王力先生的论述,学习古代汉语重点在词汇方面,因为音韵只有在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时问题才比较突出,而语法古今差别并不大,反而词汇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有些词古代常用,而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有些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容易误解词义,而词汇的重点又在常用字的掌握上,这就是成联学习的第一个基础功夫。

一般来说,古汉字都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本义、引申义、后起义。比如说来字,它的本义是:麦,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说文》;而它的引伸义是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来,至也,——《尔雅》,而后起义是从过去到现在:从~。向~。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等等,掌握了这些常用字,我们就可以开始成联学习的第二个基础功夫,大量阅读古代经典文献,增加知识积累的深广度。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要想通读是不可能的,从古代散文方面来看,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历史阶段的文章古文观止中都有所精选,而中国历代文选可以作为补充阅读,诸子百家也可以读精选本,当然这多少有些实用主义的嫌疑,由于本人读书的取向偏重于经史,对诗词方面实在没有什么发言权,只粗略的阅读了两本书,一个是唐诗鉴赏辞典,一个是宋词鉴赏辞典。

阅读了这些经典古籍之后,我们有了积累,就可以在今后的创作和赏析中加以运用,我们来看一个联:

神所冯依,将在德也;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集句联,据说是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和胡林翼曾以此联劝曾国藩拥兵自立,以图大事,当然这段传闻只见于小说,正史不见记载。上联出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yī)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píng)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节选)

下联同样出自左传——王孙满对楚子: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胡左的联改动了一个字,意思昭然若揭,而曾引用原文回复: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同样巧妙的表明了立场,了解了联中用典出处就能更好的理解联意,同时对以后成联创作中典故的运用会有更多体会。

大家知道,在楹联的发展史上,清联是一座丰碑,涌现了一批大家,今天很多学者在研究楹联时都以它为课题,也是初学者绕不开的话题,但是除了专业的学者,很少有人知道另一种文体——赋,尤其是律赋,在清代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据统计,清人留下的赋作总量在一万五千首以上,其中律赋在一万首以上,我在接触成联以前曾得友人之赠,送给我两本书,一是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一是清代律赋新论,结合这两本书,我想说说成联的第三个基础功夫,触类旁通,古为今用。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律赋,是对骈体赋的进一步规范。从四六文体在唐宋时的地位看,它是唐宋时代最广泛使用的文体,四六文的应用比起古文来还要广泛。一般认为,联为诗词之变体,与赋体关联不大,其实不然,很多律赋的摘句与楹联是非常接近的,如:

陆润章《临邛酤酒赋》:剧怜抱瓮而前,为郎憔悴;莫谓遇人不淑,辱在泥涂。

吴襄《七夕赋》:不是情如秋薄,但许飘零;总教恨比河深,几多慰恤。

冯嘉谷《吹箫乞食赋》:非关桥畔月明,声何悲壮;不是楼头人伟,气更萧条。

高登骜《冯谖弹铗赋》:草草劝餐,笑起三千冷眼;瞿瞿故态,空怀一片热肠。

等等,单看这些摘句就已经是情趣盎然,精彩纷呈了。

另外律赋在审题和层次分析、平仄、对偶和审美品格上都对楹联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特别是虚字的应用方面,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虚字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有赋评家云:文之有虚字,犹人之有血脉也,用得好,则骨节玲珑,用得不好,则皮肉松懈。这里要推荐给大家的是另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至于虚词的应用,本人也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留待以后和大家一起摸索吧。

创作成联已经有些年头了,现在你们要问我什么是成联,我要告诉你们的是成联是一个瓶颈接着另外一个瓶颈,每突破一个就会更进一步,因此当大家遇到瓶颈等候下一个灵机到来时,不妨多阅读一些有益的书籍以增加积累,相信大家都有一对隐形的翅膀,都能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最后推荐大家看两篇文章,一是刘太品先生为中国楹联论坛《中楹百家》所作的序言:将复古道,舍我其谁。一个是曲景双先生为中楹百家所作的跋,主题词为“沉潜、品质、传承、快乐、包容”。二位对网络楹联的发展方向及未来的展望在文中都有详尽的阐述,相信大家读了会有很大启发的。

对  联  中  国
公众号ID:duiliancn
中国楹联论坛 duilian.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