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看翡翠白菜,不用去遥远的台北——天津博物馆的那些国宝

 李涣 2016-10-20


对传统文化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台北故宫藏着很多国宝,这里也是很多人去台湾旅行的必经之地。比起那些欣赏起来稍有些门槛的青铜器、瓷器、字画,倒是有两件玉器人气更旺,几乎成了大陆游客必须“打卡”的文物。


它们因为接地气的外形,被人形象地称为“白菜”和“红烧肉”。



翠玉白菜和东坡肉石(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这种几可以假乱真的造型,得益于我们古代工匠们采取的一种特殊的雕琢手法——俏色。


玉匠们能运用一块玉石材料上天然色彩的差异巧妙地表现出动植物形体不同颜色的特征,这种雕琢手法即是“俏色”(巧做)。而翡翠的色彩艳丽、绯红与翠绿参差斑驳、变化多端,正是用作“俏色”的最好材质。





但是对于很多大陆人来说,去台湾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旅行。而且就算到了台北故宫,可能也要面对大量期待一睹“白菜”和“红烧肉”真容的同胞,在排队上浪费很多时间。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等候入场的人流


难道说只有台北故宫才有将“俏色”工艺发挥得这么好的翠玉白菜吗?并不是。在天津博物馆,同样有一棵惟妙惟肖的“翠玉白菜”。



翡翠蝈蝈白菜,高19.4厘米,宽14厘米,重约2公斤。天津博物馆藏。


白菜下部分为灰黄相间,伴有褐色斑,其上的叶脉分明,叶片翻卷,形象逼真,刀法简约。作者利用菜心处材质的翠绿色,圆雕一对肥的大腹蝈蝈和一只螳螂,它们好像在边爬边啃菜叶,栩栩如生。蔬菜和草虫的生命活力会引起观者的爱抚情愫。作者的巧思妙构,更使人叹赏不已,其卓越的技艺成果,在清代玉雕中堪称冠绝。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是清宫旧藏,而收藏在天津博物馆的翡翠蝈蝈白菜,则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文物专家发现的。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天津市文化局的专家,在当时财政局的库房中,惊喜的发现了一颗翠玉白菜。这件玉器珍宝也是以白菜造型所作,菜心的浓郁之处有两只蝈蝈和一只螳螂。有专家说,正是因为这棵白菜上生动描绘了螳螂和蝈蝈“和平共处”,才使这件国宝更添加了积分妙趣横生的意境。

根据这颗翠玉白菜的造型,专家将这件国宝定名为“翡翠蝈蝈白菜”,也叫翠玉白菜。




天津博物馆的国宝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个:



金明池争标图页 张择端(宋)绢本设色 纵28.5厘米 横28.6厘米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幅宋画的作者,是张择端。对,就是创作出中国最著名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那个张择端





张择端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画院待诏。工于界画,尤其擅长作舟船、市桥、城郭,所绘《清明上河图》可谓中国最著名的绘画作品,家喻户晓。此幅《金明池争标图》是其另一传世佳作。




金明池坐落在北宋东京汴梁顺天门外(今河南开封城西),是当时著名的御苑之一。每年三月由皇帝赐令开放,并与士庶于此共观龙舟争标,郊游赏玩,成为京城一大盛事。靖康之变后,赵宋王朝南渡,“争标赐宴”则成为历史的陈迹,不复存在。因此传世近千年的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成为我们领略当日繁华胜境的最直观方法。

该图是作者在不足一尺见方的绢本上将周围约九里三十步的金明池及岸边的景物、人物悉数生动摹画下来,且画面呈现出开阔、疏朗的布局。由画面下部“池门”入园,以界画手法分别细致描绘了“临水殿”、“宝津楼”、“棂星门”、“仙桥”、“五殿”、“奥屋”等主要建筑物。表现主题的龙舟竞标场景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其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船头各立军校一名,舞旗招引,舟中桨手则奋力划棹,向前方标杆冲去。画面中各龙舟左突右进的空间安排,营造出争标的激烈、刺激与紧张气氛。“仙桥”右下方的“水傀儡”、“水秋千”、“乐船”的描绘则将宋代的水上百戏表演呈现在观者面前。“临水殿”中皇帝赐宴群臣,共赏争标;池岸上百姓或观龙舟,或春游赏玩,或买卖交易……众多人物汇聚图上,虽微小如蚁,但仔细观察,人物比例恰当,姿态各异,神情生动,颇具艺术魅力。




画中描绘的景物、活动与宋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记载基本吻合,因此又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关于天津博物馆的国宝,肯定不是一篇文章就能介绍完的。百闻不如一见,现在您就有机会,跟随我们的优秀讲师,一起去天博感受一下这些国宝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