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Q-Tel最初被命名为“帕琉斯”,1999年由洛克希德·马丁的前CEO奥古斯丁和职业投资人吉尔曼·雷创立。当然,这两人只是中情局精心选择的“马甲”,真正的后台老板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中情局所在地)。In-Q-Tel背后的操盘手是中情局科技办公室。 In-Q-Tel名义上是一个独立风投企业,与中情局并没有隶属关系,但该机构却不隐晦与中情局的紧密关系,其名字一部分是“情报”英文的缩写,而大写的Q则为了纪念电影《007》中为邦德不断提供最先进装备的Q博士。In-Q-Tel对中情局的作用与Q博士差不多——该机构虽然投资了不少成功的公司,但真正目的却是“拿走”这些公司最核心技术和产品,用以保护美国国家安全。 在运作模式上,In-Q-Tel与美国其他官方科创机构有显著区别。In-Q-Tel的运作资金来源多元,其中80%来自政府注资,10%来自民间筹款,10%来自创投项目的收益,使得该机构既聚焦于政府和情报机构的迫切需求,又不完全受到政府摆布。 大数据公司帕兰提尔(Palantir)是In-Q-Tel的代表作。该公司已经成为美国大数据领域最知名、技术最领先的企业,估值超过90亿美元,未来很可能成为类似谷歌、甲骨文(Oracle)一样的行业巨头。 该公司的技术水平也远远超过一般民众的想象。仅仅依靠公开数据,该公司就能够成为某种形式上的“先知”,预测某个海外国家的恐袭几率,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暴恐嫌犯。在追捕本·拉丹的行动中,该公司发挥了核心作用。 随着越来越多参投的公司获得成功,美国社会将In-Q-Tel看作是美国政府改革转型的范例。近年来,美国国内对于In-Q-Tel研究开始增多,政府也开始高度重视In-Q-Tel的成功经验,希望将其推广复制。 在奥巴马任内,美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与In-Q-Tel理念一致的政府创新计划,包括在全美各地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采取政府出钱、社会出人的方式。能源部、国防部、农业部也先后启动了类似“In-Q-Tel”的创投机制,重点扶持初创企业,采取竞标、激励等机制直接从民间获取先进技术,并且加以推广。 长期以来,In-Q-Tel在中情局地位边缘,其高层只是把该机构视为一个试验品,但如今,在外部竞争压力下,中情局被迫实施了大幅改革,创设“技术创新中心”,将技术创新上升到整个中情局的核心工作。 监制 | 卞卓丹,责任编辑 | 陈昕晔 ,编辑 | 马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