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刮痧疗法·痹证

 水木年华138 2016-10-21

  [概述]
痹证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引起相关系统疾病的总称。痹证《内经》所言内痹和外痹,如五脏痹、六腑痹、奇恒之府痹、五体肢节痹等,刮痧主要适合于肢节痹证,所谓肢节痹证以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同,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病以中医肢节痹病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痹”是闭阻不通之意。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论述颇丰,但概括起来主要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患者受病有浅深轻重的不同,大抵皮肤,肌肉受病者,其病浅而轻;筋脉、骨节受病者,其病深而重。
1、正虚邪入  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冒雨涉水,久卧湿地,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痹阻,发为风寒湿痹;由于感受风、寒、湿三气各有偏胜,故以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
2、邪从热化  素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复感风寒湿邪,寒从热化,则为风湿热痹。


3、邪实正虚  痹证迁延日久,正气虚惫,风寒湿热之邪,亦可内转于脏腑,则产生相应脏腑病变。
[证候特征]
气血不通,经络痹阻,所致肢体关节疼痛,是肢节痹证共有特征。不同分证,有各自症状特点。行痹者,其痛游走不定,恶风寒;痛痹者,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着痹者,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热痹者,肢体关节灼痛,痛处欣红,肿胀剧烈,筋脉拘急。
[治疗]
1、行痹
取穴:风池、膈俞、血海、大椎、合谷、外关
肩部  肩髃、肩髎、臑俞
肘部  曲池、天井、尺泽
腕部  阳池、阳溪、腕骨
脊背  身柱、腰阳关、后溪
髀部  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  秩边、水扶、阴陵泉
膝部  犊鼻、梁丘、阳陵泉、
踝部  申脉、照海、昆仑、解溪
刮拭顺序:先刮主穴即先刮拭后头部风池,然后刮颈部大椎、背部膈俞,最后刮前臂外关、合谷。再刮局部穴位,顺序以第一章总论刮痧顺序为参考。
方义:风池属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之表,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交会穴,两穴相配可祛风散寒;膈俞、血海可活血散瘀以祛风;合谷祛风止痛;外关疏散风邪。
2、痛痹
取穴:肾俞、关元、大椎、合谷、风门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然后刮背部风门、肾俞、再刮腹部关元,最后刮手部合谷。
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肾俞、关元补肾壮阳的要穴,两穴配伍可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大椎可振奋阳气而祛寒;风门专攻散风;合谷止痛。
3、着痹
取穴: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阴陵泉
刮拭顺序: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膈俞至脾俞,重刮膈俞、脾俞,然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足三里。
刮拭方法:平补平泻。
方义:大椎祛风散寒;膈俞活血通络;阴陵泉、足三里、脾俞健脾利湿,通络止痛。
4、热痹
取穴:大椎、曲池、合谷
刮拭顺序:先放痧颈部大椎、然后刮前臂曲池,最后重刮合谷。
刮拭方法:泻法,大椎放痧。
方义:大椎清热散风;曲池、合谷可清热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