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个村,名字长达8个字,读上去酷呆了。而且流传了2000多年,论资历、论名望,都是中国村庄中的“大哥大”。 这个村庄和一个名人有关,许多人没有听过,但在古代是如雷贯耳,只要上过几天私塾的人都知道。因为他是位列“孔门十哲”、《二十四孝》的主角之一。 闵损,字子骞,祖籍是鲁国人,后来搬到了宋国相邑(今安徽宿州),尊称为闵子。 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闵马又娶了一个女人。后妈开始对闵损还不错,但她生下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后,对闵损越看越不顺眼。 等到父亲外出,后妈不仅让他照看弟弟,还把所有的家务活都让他做。但闵损都是默默无言,对继母的打骂逆来顺受,对弟弟也是非常疼爱。 一年正月初二,闵损和两个弟弟跟着父亲去外婆家(闵马前妻的家)拜年,闵损驾车。 正是雪花纷飞,万里冰封,闵损浑身打抖,因为手指冻僵了,没有控制好牛,车子翻倒在地上。父亲看其他两个儿子都不怕冷,闵损却缩成一团,像冻死鬼一样。心中非常恼火,对着他就是一鞭子。 没想到的是,闵损的棉衣是个劣质产品,一下子就破了,里面的芦花露了出来,漫天飞舞。父亲再扯开另外两个儿子的棉衣,里面全是正宗的棉絮。父亲才明白,闵损受到后母的虐待。 闵马气得把牛扶起,立即驾车返回家中,当场要休掉妻子。闵损大哭,跪在地上哀求说:留着娘在的话,最多是我一个人遭受寒冷;如果您将娘赶出家门,那么,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孤单无依靠了! 父亲慢慢地平静下来。后母听了,非常后悔。从此她对闵损像亲生儿子一样,一家人和睦相处。 据说这个故事发生地点在今天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0公里处,如今在那里还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鞭打芦花处”。 这个村本来叫杜村,因为这个故事,改成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虽然初听上去有点土,但有了名人点缀,即便土得掉渣,也叫返璞归真,是纯朴的美女。 元代郭居敬编录《二十四孝图》,收录了历史上有名的24个孝子故事,这个故事叫芦衣顺母,列其中之一。 一家人和好之后,父母听说孔子正在广收门徒,就把闵损送过去学习。 但是他家太穷,拜师是要交学费的,当时叫束修(干肉条)。闵损交不起,就为孔子送上一缸用曹溪的水精心酿制的酒。 同学中有人嘲笑说:曹溪的水,怎么能抵得上束修? 孔子听说后,说:闵子骞千里求学,精神可嘉,虽然是曹溪一滴,也远胜束修百条。 今天宿州的“曹溪一滴”酒,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闵损一生对当官没有太大兴趣,国君想聘请他做费邑宰(费地的一把手),经过孔子劝说,他才答应出来做官,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的生活非常节俭,鲁国要扩建新的库房,征求他的意见。闵损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再造一个? 孔子说:这个人平时不说话,一说出来就非常正确。 但是太节俭的人怎么能当官呢?上上下下看这个“吝啬鬼”都不顺眼。他主动辞职,从此回家种田,伺候老师,过自己的抠门日子了。 接着来看下一个雕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