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江山携手 2016-10-21

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

  李竹平

一谈到什么能创造好的教育,许多人张口闭口都是一个字:爱。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教育就会是积极向上,阳光一片,这似乎不容置疑。父母应该爱孩子吧,而且比教师的爱更无私更无保留吧,为什么家庭教育总是被质疑被批判呢?爱是一个很高尚也很模糊的字眼,有时候还是一个很危险的字眼,比如父母让孩子只要读好书,其他的事都不用管,这是因为他们爱孩子,是为孩子的前程着想;比如老师让学生将课文抄写十遍,也说是爱学生,为学生好。爱有时候就是父母老师用来一厢情愿和任性的借口,根本就与好的教育搭不上边。

有人说父母之爱与师爱是有区别的,不能相提并论。这话当然不会错。但这话的正确并不能直接导致师爱伟大和高尚起来。读过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因为班上一个优秀学生写信对她的教育方法提出质疑,就想到这学生走入了教育的误区,觉得她没能感受到老师对学生们无私的爱。紧接着,这位老师用爱心的名义,想方设法让这名学生体会到她的良苦用心,体会到师爱的无私,明白自己对老师的质疑是多么幼稚。这名优秀学生果然在老师精心的教育下认识到自己是走入了误区,体会到了老师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学生们无私的爱。这位老师为自己用顽强的师爱及时“拯救”了一个学生而感到欣慰。她没有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以师爱为名,抹杀了一个学生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无私,恰恰是自私。

教育最应该远离自以为是的盲目的爱。好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可以动不动就挂在嘴上的爱,而是理解——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理解。真正的理解比空洞的爱更难拥有。

一个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又一个错误,为了学生好,以爱的名义教师可以一次又一次诚恳地批评学生,甚至开班会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但是,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批评而幡然醒悟,不再犯错误了吗?显然不会。教师不辞劳苦反复说教,不断批评,学生可能不仅不会转变,反而会不领情,对教师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那么,换一种爱的方式——包容学生的错误,迂回教育,故意忽略错误而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表扬,是不是就能让学生变得优秀了呢?“不识惯”的孩子总是占大多数,一味地表扬真能抵上回春妙药,那教育就成了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了。

有一段时间,我就这样怀着满腔的爱,与班上一个不断惹事的单亲家庭的学生较起劲来。他在QQ群里说不文明的话,他攻击同学,他蹂躏绿植,他贪玩手机游戏,他在别的老师课上捣乱……我就特别担心这样下去,他长大了就毁了。作为一名老师,我爱我的学生啊,我怎么能让我的学生这样下去呢?我便想方设法让他自己认识到犯了多少多大的错误,不停地把他喊到身边来,让他自己罗列出犯下的错误,看他一脸羞惭,听他诚恳保证,才放他离开;有时,我会利用他对爸爸的“敬畏”,拿他爸爸来感化他;还有时,感觉前面的法子不管用了,又处心积虑地发现他的点滴可以称道的表现,大加赞扬。可是,“兵法”用尽,没有见到什么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他还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当我以及和我一样的老师们以爱的名义千方百计追求学生的进步和优秀时,眼睛盯着的是自己心中幻想的目标,既没有研究眼前这个作为具体人的学生,也没有真正关心过学生的精神世界,体察他们的内心。回想一下,这种虚伪的师爱的确没有带给教师精神上的快乐,有的只是过程中的沉重、未达到预期结果的疲惫或者被假相蒙蔽的自我陶醉。当学生质疑教师的教育方法时,作为教师有没有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想法,有没有开诚布公地与学生探讨教育方法问题?不去理解学生,就认为学生走入了教育的误区,就急于去“拯救”学生,其实质是借关爱学生之名行维护师道尊严之实。面对“问题”学生,作为教师的我起初没有用心去了解他何以会执着于“惹事”,没有真诚地去理解他的内心世界,又怎么能指望促成抵达心灵的教育。而当我了解了他的成长经历,理解了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才知道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的。理解促进相互信任,信任带来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并触及彼此的心灵。这一教育的常识往往不被教育者所知,正是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

哲学家艾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就是尊重学生。”那些错位和缺位的家庭教育,恰恰是藉爱之名将尊重抛到了九霄云外;不以学生本身为目的而以自己凭空预设的期望为目的,这样的学校教育,何来对学生的尊重。没有尊重,源于没有理解;没有理解,源于不肯去理解或不懂得去理解。好的教育终归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理解并不简单地表现为“懂得”,理解的核心是“同理心”。大人教育孩子,总喜欢拿大人的思维和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他们不肯去想一想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面对同样的情况会怎么做,更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有过更不可思议的表现。“和孩子交往要蹲下身子”,这话经常会从为师者口里轻松地吐出来,但是仅仅身子蹲下了,学生就觉得你是那个真心理解他的人了吗?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你的装模作样他是心知肚明的,你的真诚他也是清楚明白的。当学生感觉不到你的同理心时,你最大度的包容最慷慨的赞扬也不会触动他的心;当学生感到你是真的理解他时,你最严厉的批评最苛刻的要求也会被欣然接受并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悲剧皆源于院长“病毒”缺乏同理心,不肯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任何一名学生;兰彻的成功恰恰是源于他的同理心,源于他主动地理解身边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将身边的人从极端功利的教育陷阱中拯救了出来。

赞可夫说:“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有真正的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具有同理心的理解是相互的,它是相互尊重的基础,它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彼此心心相印,携手一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