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教科书:葛明和你一起读011

 昵称28525563 2016-10-21


新教科书011
葛明和你一起读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的名言经过近代所谓窑洞对的渲染,知道的人总算不少,知道这种话常常也只是拿出来说说的人自然也不少,从研究的角度是当不得真的,至少也要经过听其言观其行的现实检验,靠谁说过什么来作出判断是绝对靠不住的。秦始皇在历代国君努力建立起的基业上一手创建的大秦帝国,不过短短十五年就分崩离析,正是令人无限唏嘘的“其亡也忽焉”。

河北版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标题的六个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就是陈胜。原文说:“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由此这六个字是三老等人(约为人民群众的代表)劝陈胜称王时对陈胜功绩的概括,大约就是劝进表的意思。这样的话当然是别人来说显得高尚些,太史公在三老与豪杰来之前用了“号令召”三个字,难免是要透露一些消息的。

课文分三目,第一目是秦朝的暴政,分作两个方面,劳民伤财和不容异见。其实这两方面都有讨论的余地,不是说不对,而是不够。劳民伤财一说,教科书中给了三层意思,军事消耗、建设需要与皇室工程,军事消耗教科书未作评价,建设需要评价用了两分法,有利于统一但加重了百姓负担,皇室工程建设劳民伤财。这些都没问题,不过有这些问题的朝代所在多有,却并没有都引起亡国之患,这就说明其中可能还有深层次的问题不曾被揭示出来。不容异见,教科书据焚书坑儒而立论,但是摧残文化、毁灭知识分子,秦始皇做的决然不是最严重的,史无前例、有甚于秦火的时代也并不一定会亡国。其实课前导语部分还提示了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原六国贵族的复仇活动,尽管导语中承认复仇没有动摇统一的政权,却不可否认在秦朝灭亡中起了作用,而导语强调的“对秦朝真正构成威胁的是秦始皇自己”,未免对个人因素影响推之过重。另外如果联系秦国的发展历程,其治国理念(法家思想,法术势的运用)恐怕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历史教学,不能只是教会学生一种解释历史的结论,还要教会学生解释历史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逐渐实现以史料为基础、对历史问题提出理性的、系统性的、因果关系式的说法,更进一步甚至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解释之间的差异(教科书读一读栏目提供贾谊《过秦论》的一节便也是解释之一种)及其形成的原因(要求略高,不必一概而论)。

第二目为陈胜吴广起义。这里有个时间问题,秦始皇37年七月丙寅死在沙丘,嬴胡亥继立为二世皇帝,次年称二世皇帝元年,这里的次年是从十月开始(秦以十月为岁首),这一年七月陈胜起义(“反故荆地”),其时始皇帝死去已经一年。不过这里说的七月应该不是现在公历(西元)纪年的7月(手边没有历日对照表,无法确查,据常识推断。部编版只说公元前209年夏,粗略而准确)。

起义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曾经被极度拔高对待,农民战争问题更是曾号称五朵金花之一。战争则有之,起义的义是否真的义,难说。战争则有之,农民战争之农民是否真的农民,难说。在这些问题上,虽难以一一辩证,但切不可着力突出强调,强调越过离真相就可能越远,与历史学科本意越相背离,不可不慎。教学中殊难把握,不多说,各位自能体会。教科书未作任何强调,只在小字部分提到与陈胜吴广戍守渔阳的900人是农民。(部编版与北师大版都把农民起义写在了标题里)

第三目说秦朝灭亡与楚汉战争。课本叙述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想一想的问题大家可以看看。“子婴称秦王,而不称皇帝,意味着什么?”不知道编者的意图,不敢妄自揣测,《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几话说到此,各位自己看吧:

二世自杀。阎乐归报赵高,赵高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曰:“秦故王国,始皇君天下,故称帝。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部编版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与河北版相比相同的内容不再多说,可以参考。说几个细节:

1.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这位统治者是嬴子婴,就是前面咱们说到被取消了皇帝称号的那位倒霉的继承者。赵高没让他成为“三世皇帝”,教材的编者也干脆把他写成了“秦朝的统治者”,连个属于自己的称谓都没有。

2.楚汉之争这一目叙述极为简单,交代了何为“楚”“汉”之争,双方的得失与最终的结果。大概编者的目的仅在于交代秦亡汉兴之际值得时间的空白(中央的权力真空),教学中想来也不必展开,最多结合“材料研读”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重点在于如何从材料中归纳而非原因本身了。

北师大版 第11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北师大版差别最大,一是秦的暴政作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没有单独写成一目,二是楚汉之争放在“西汉的建立”一目当中,三是把汉朝的建立讲到文景之治,作为下一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基础。我不做具体的分析了,只是提醒各位,稍微的尝试了解和理解一下教科书编写者的写法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把握编写者的意图,并作出判断,分辨其优劣。其实这也就是历史理解的一个基本层面,那就是针对教科书等历史叙述文本进行理解,从学习中掌握多样化的叙述形式,包括文字、图表、绘画、照片等,以及每一种历史叙述的论述重点,甚至理解作者的立场。教科书虽然不是绝对的权威,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工具,要充分的发挥教科书的价值(正面的和反面的)。这也是我的新教科书阅读系列的初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