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家坨民俗博物馆 追忆历史感恩幸福

 汐钰文艺范 2016-10-22

 天津北方网讯:宁河县俵口乡兴家坨村农民马振得,在自家院内建成了展现民俗情结的博物馆,让散落、积压、不值钱的“老物件”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初冬时节,记者在宁河县俵口乡兴家坨村民俗博物馆内看到,排着长队的小学生们正在逐个房间参观,孩子们抚摸着这些光滑、变色的风箱、碾子、耙地用过的木丁耙、马车用过的木驹子,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孩子们感慨万分。


  兴家坨小学校长李志江在参观时告诉记者,小学生们通过参观馆内“老物件”,从中感悟到过去老一辈人的艰辛和“老物件”的珍贵,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好好学习、珍惜美好生活的热情。李志江说:“通过今天孩子们的参观,感受到了孩子们从内心发出来的喜悦,我想在今后的过程当中,我们将会把兴家坨村这个民俗博物馆作为我们学生的一个实践基地。”


  这座民俗博物馆在筹建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天津市桦东电力某公司总经理刘艳梅亲自登门,将自家老人用过的纸质针线笸、加工芦苇用的剶子一并赠送给兴家博物馆。刘艳梅说:“作为我们很多工商联的朋友们也都非常关注这项事业,因为它不仅传承了民俗文化事业,而且它也能够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一些记忆,所以今天我就特意从家里,我们家老太太曾经用过的两件老物件就给马总送过来,也算是为宁河博物馆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今年五十二岁的马振得是宁河县俵口乡兴家坨村农民,他兴建的民俗博物馆,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但他告诉记者,这三百多万元花的值,就是想让大家记住历史,感受前辈的智慧结晶,让民俗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马振得说:“这个项目是纯公益的,将来也不会产生任何什么门票啊、收费啊,什么费用都没有,完全是提供一个大家回忆过去,还一个对未来的孩子们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


  只要是老马认准了的事,十头老牛也拉不回来。由于马振得酷爱历史文化,偏爱收藏一些民间年不值钱的“老物件”。近几年,他先后收集了大量用于加工粮食的磨盘碾子、马灯、老秤、钱粮布票和一些领袖画像、照片以及连环画等藏品。马振得说:“这个兴家民俗博物馆自筹建到目前有很多朋友不断到这里来参观和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还给咱们送来很多老物件,以表示对博物馆的支持。”


  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马振得满怀信心说,明年开春,将对博物馆院内进行美化、绿化,对假山石喷泉、木制栈道、休闲走廊、地下酒窖等设施还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在征求大家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对博物馆的设施和绿化景观进行进一步完善。”


在宁河县俵口乡兴家坨村,有一个民间爱心人士筹建的民俗博物馆,那里陈列的物品小到编织苇席用的串子,大到巨幅东丰台年画,都透着七里海湿地文化的底蕴,见证者时代的变迁。


  在宁河县兴家坨中心小学对面,有一个3500多平米的大院落,这就是正在建设当中的兴家坨民俗博物馆,从2014年初民俗馆筹建开始,已经有600多件即将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汇集到这里,那每一件斑驳的老藏品都刻着时代的烙印。

  在近500平米的民俗博物馆主展馆中,记者见到了展馆的出资建设者53岁的宁河籍企业家马振得,这个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的商业精英在事业有成后,把五百多万元个人积蓄全都投入到兴家坨民俗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而这里的每一件物件都凝结着马总深深的乡情。马振得指着两间土坯房实景模型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最古老的房子,在地震以前还能见到,现在根本见不到了。过去我们的房子有七里海的特点就是苇把子,过去老百姓保温用芦苇,苇山子这个很厚,它就起到保温的作用。这面就是地震以后有了砖了,这房子我们讲穿鞋带帽,中间土两头砖是代表性的老民居。”


  在展馆志愿讲解员的引领下,记者看到了保存完整的兴家坨民居地契、湿地两岸村民收割苇子用的大钐,镙稻子的镙子、锼子等生产工具,还有早已不用的茶壶套、老唱机、黑白电视……而这些都是当地村民无偿贡献给展馆的。正在参观的当口,原七里海镇成人教育总校长76岁的田少明老先生带着自家的老物件走了进来。

  田少明:“(游客)老爷子给送东西来了!一个小篮儿,一个泥壶,有点年份了。(田)讨饭的篮子,这就是我们的爷爷用过的。我们的兴坨和大八亩坨隔海相望,过去有句俗语:有福的生在条河两岸,无福的生在兴家坨八亩坨南北淮淀,地主吃的是鸡鸭鱼肉,穷人怀里揣的黄蓿大蛋,通过这首歌谣就看出来七里海畔周围的村庄贫困荒芜的景象。”


  兴家坨民俗博物馆桩桩件件“老物件”都记录着百姓生活的变迁,而这些放在家里无用,丢弃了又可惜的“玩意儿”正是经历过艰难岁月的长者留给下一代的“精神宝藏”。马振得告诉记者,这里有很多他们那代人儿时的回忆,又有很多即将被卷入历史长河,无法保存的记忆。


  马振得:“我感觉宁河县的历史文化底蕴很深需要传承,传承得要载体,建这么个博物馆作为载体,以后孩子的教育,文化的传承不容易出现断链。虽然说它不值钱,但是在这个链条中他是一个瓣儿,要不你就连不起来了断层了,其实也是一种抢救,再不然不值钱的东西很快就没有了。另外,特别是我们宁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河县版画的传承弘扬,将来,有文化价值的产品的传承开发,都起到了一个带动的作用。”


  兴家坨民俗馆2014年初破土动工,展馆接纳捐赠物品到布展试运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有2000多人次参观游览,宁河县兴家坨小学也把这里定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校长马海生说:“我们带孩子过来,感受一下这里的文化氛围,孩子们对这些东西都特别好奇。您看那些生产工具,我今年40多,有好些我都叫不上名字,更何况是孩子呢,让孩子们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有一些了解,也对我们宁河的发展有一个了解,我觉得特别好。”


  从最初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到后来一群人贡献“藏品”协助布展,马振得的“民俗展馆梦”越做越大,五段追加投资,加之版画、陶艺、根雕、编织、剪纸特色展馆的加盟助阵,兴家坨民俗博物馆越发彰显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艺术魅力。“源自百姓,反哺于民”,马振得说,自己出资兴建展馆并不是为了赚钱,不过,要想长久维护馆藏,他们也还真得在“民俗精品上”下一番功夫。


  马振得:“本身做这个事就是公益的,当时也没有设计门票,靠门票收多少钱做经营,没有!可长期发展,一个是目前靠咱其他的产业,以后,靠文化馆知名度不断增加,和我们历史可传承的东西不断的弘扬,带动的衍生品,比如说,编织雕刻年画陶艺,这些衍生品将来都可以作为一些博物馆的来源的补充。从上月开始试运行,征求意见征集物品阶段,计划五一前后正式开馆。”

  据透露,目前几位元老级的宁河民俗专家正在调研制作宁河县原始风貌沙盘,在兴家坨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时,宁河老县城的原貌沙盘也将首次与世人见面。(新闻广播记者 刘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