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告诉你,糖尿病患者对于吃饭的困扰,可以尝试这样解决!

 lnjzwjc 2016-10-22



本文专家:李玉秀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糖尿病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中国医学内分泌学会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打完胰岛素,还得等一等再吃饭?


王大伯是多年的“老糖友”了,自从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很怕旅行的不便带来身体上的麻烦,于是今年国庆的时候就招呼在家“北京瘫”的晚辈们来家里吃饭。


可刚等饭做好,大家招呼着准备动筷子时,王大伯却坐在一旁看着电视纹丝不动,让大家伙儿先吃着。原来是王大伯刚打完胰岛素,为保证控糖效果,需要过半小时才能吃饭。这长辈不上桌大家怎么下得去嘴呢,于是一桌子人陪王大伯又唠了好一会儿……。


事实上,“等饭点”的尴尬已成为许多糖友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一部分,像王大伯那样打完胰岛素还需要等上半小时才能吃饭的患者并不在少数,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点击视频,听听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玉秀教授怎么说。




1选择可临餐注射的胰岛素更方便


李玉秀教授介绍,类似王大伯这类糖尿病患者使用的人胰岛素相对起效较慢,吸收后达峰值时间比较长,通常需要在餐前半小时注射才能很好的发挥效果。事实上,这一类患者的比例还很高,据统计87%注射人胰岛素的患者无法做到餐前30分钟注射,而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恰好能够解决这一尴尬。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吸收较快,达峰时间短,通常在餐前5~15分钟注射即可,克服了人胰岛素需要在餐前较长时间注射的尴尬。这类胰岛素从注射效果来说,能更好的实现餐后血糖控制。


2预混胰岛素相对更适合中国糖友


如果说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在起效时间上走了一大步,那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则在对患者的治疗便捷性上前进了一程。李玉秀教授指出,中国老百姓的饮食结构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无论从流行病学调查还是临床实践来看,我国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的比例较多,从这一点来看,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对于餐后血糖的控制效果相对更好。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是两种超短效/短效胰岛素和中效/长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混合的胰岛素,同时具备两种胰岛素的优势和特点。例如:将超短效、中效两种胰岛素类似物混合,不仅能够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也能同时兼顾空腹血糖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从这个角度上看,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是相对比较适合中国“糖友”的治疗方案。


“当然,不同的胰岛素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对于不同的人群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特性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这就是个体化治疗。”李玉秀教授表示。



小提示:打胰岛素应遵循七六五原则


 糖化值达到7%就要用胰岛素


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不同,它能反映患者血糖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里的血糖状况,被誉为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在6%以内是正常值,超过7%则需启动下一步更强化的治疗方案,比如在口服两种降糖药物血糖仍不达标的情况下,就应该开始使用胰岛素。


 6成糖友本有望停用胰岛素


对于50岁以内、超重或肥胖、刚刚确诊的糖尿病人来说,早使用胰岛素效果更令人欣喜。数据显示,有近六成此类糖友在早期经过1~2周的胰岛素治疗后,有望只通过饮食加运动实现血糖的平稳。


 5年是强化干预的窗口期


因为害怕而放弃尽早注射胰岛素显然是不明智的。中国现有的2型糖友病龄多在5~6年之间,还处于强化干预治疗的窗口期,此时或更早进行强化干预,对改善并发症的效果更显著。若发展到8~10年病龄再干预,就算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对并发症的改善也是没有效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