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 | 田蕴章:用笔千古不易——你真懂用笔大法吗

 楚罗汉 2016-10-22

注意完成文末课后作业——“跟着田蕴章老师学写字”之重点回顾与实践练习题。


主持人:田老师,我们在前几集当中,主要讲了在临帖当中的常识性的知识,那么在今天的节目当中,就希望您具体地讲一讲,有关临帖的技术性的话题,特别是包括哪些笔法。


田蕴章:好。这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在前几集讲到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也就是临帖的一些知识性的问题。我们今天要跟大家谈一谈具体的技术性的东西——也就是笔法问题。或者接下去还要讲讲结构性的问题。


主持人:赵孟頫曾经讲过,“用笔千古不易”。我们知道,在古代这是为书法家所共识的一个观点。可是在现今,在书法界却引起了广泛的一个争议。那么您对“用笔千古不易”这句话中,究竟是怎样的用笔法千古不变呢?


田蕴章:赵孟頫这句话,是他在“跋兰亭”——“兰亭”有十三跋——当中讲过的这么两句话。他的原话是这样——我写下来(如下图)——他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图: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句)

大家看这两句话啊,他说“结字因时相传”,那就是说,一个字的结构问题,要根据时代的不同,应该有所变化。他说用笔的方法却是“千古不易”,不应该改变的。“用笔”千秋万代应该都是一个固定的方法。


那么大家现在讨论的是什么呢?有人觉得这话说得太绝对了。“用笔”也应该不断的丰富用笔的方法,不断的补充,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怎么会“用笔千古不易”说得这样僵死、停止而不再前进?——认为这样说法有点过于绝对了。


其实,从表面看,大家所认知的那个角度,似乎是有道理。但是,现在争论这个话题,持否定态度的那些朋友们,我说:“这是你对书法还没有一个深度的认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能改变的。如果规律改变了,就不成其为是一个事物。


主持人:那这“用笔”就是书法当中的规律吗?


田蕴章:对了!这个“用笔千古不易”就是书法的一个规律。什么叫“用笔”啊?“用笔”就指的是用笔的技术性的东西,它的核心,它的关键所在,它的用笔大纲,用笔大法——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它,就改变了书法的属性。


主持人:那这个“用笔”的核心指什么呢?


田蕴章:我们所说的这个用笔大法,就指的是“中锋用笔”。

(图:“中锋”)

这个“中锋用笔”,是用笔大法。现在有些人,对于“中锋用笔”产生了怀疑。他觉得“中锋用笔”太单调了,他说不应该单用中锋,应该有很多的方法来辅助,使得笔法就丰富起来。


你表明上听这句话,说得没错误。实际上你仔细分析,这当中就似是而非。——我们现在就是有很多特别“左”的口号,这些“左”的东西往往干扰着书法最正统的东西不得贯彻、不得执行。——所以,讲的这些个东西都很时髦。


实际上我们讲的“中锋用笔”不是说其他的笔法都不用,是要以“中锋用笔”为大纲、为大法,是要以它为主;其他的笔法辅助起作用。所以,你要把一个问题的主次弄明白了,不可等量齐观——说我可以用中锋,也可以用偏锋;可以用藏锋,也可以用逆锋等等——你说得很多,但到底哪种东西是主要的!?主次问题没有明显,没有强调,没有明确,于是你的整体用笔是混乱的。


所以,赵孟頫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就指的是这个“中锋”大法。这个大法,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可以用其他的用笔来辅助。


那么我们现在就解释一下:什么叫“中锋”?古人用了一句简而明的话来解释“中锋”,就是:常令笔尖画中行

(图:常令笔尖画中行)

大家注意这句话,他所说的“中锋用笔”就是要使这个笔尖始终在笔画中间行走。我来演示一下给大家看,这就是一种正确的用笔方法。比如说写一横:起笔是偏锋,行笔是中锋——行起来的时候,笔尖跑到中间来。再写一竖:起笔是偏锋,一行笔,笔尖就跑到中间来。


所以写出来,是有立体感的。古人说:“如锥画沙”。锥子在平铺的沙子上立直着划过,中间会出现一道沙沟,沙子在两边堆积。这条沙沟在中间非常的中正,就给人一种立体感。而如果你这个锥子是斜着画的,出现的沙沟就会给人感觉是扁平无力,没有立体感。


我们所说的“用笔”,就是把笔当作锥子一样,把纸当作沙土,它划出来的笔画,我们用洇湿的角度看,它的两边是对称的洇湿,中间是非常清晰的笔尖痕迹。(如下图右上笔画)这就叫“如锥画沙”。

(图:中锋与偏锋竖笔区别)

偏锋就不行——写横画笔尖向上,写竖画笔尖向左——这就叫偏锋。偏锋没有笔尖向右或者向下的。偏锋写出来的笔画,不是一个立体的棍状,而是写出一个薄片子来。(如上图左下笔画)所以这样的笔画是不行的。再看,笔尖向上写横画,写出来是偏锋,写出来也是一个薄片子。这样的笔法是病笔。


大家会说了,“中锋用笔”当然是好,难道偏锋就不能用吗?我告诉大家,偏锋是可以参用的。但是在主笔当中,特别是长横长竖、长撇长捺,必须以中锋为主。如果不以中锋为主,而以偏锋为主,就主次颠倒了。


我们再说,当偏锋参用的时候,是哪些笔画呢?比如说,挑笔,基本上就是偏锋。再比如说短撇,基本上就是偏锋。这种笔画你就看得出来,是中锋和偏锋兼而用之。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古人说得很好。他说:正锋取骨——正锋就是中锋,偏锋取妍。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中锋取一个字的骨力,骨架是要靠中锋来确立的。偏锋呢,是用它来取一些妍美的东西。所以小的笔画、短的笔画,经常使用偏锋。它们夹在一起,既有骨,看起来又有血有肉。

(图:正锋取骨,偏锋取妍)

所以中锋和偏锋这二者都是有用的,但是,中锋和偏锋在互相使用当中,必须以中锋为主。这就是我们讲的中锋的作用,也就是“中锋用笔”要“千古不易”——要强调这个作用,是千古不能改变的。


如果你的书法不是以中锋为主的话,我觉得,你的书法就已经失去了“法”了。


主持人:田老师,古人也有说呢,“八面出锋”。那么这个“八面出锋”和您刚才讲的“中锋用笔”有没有矛盾呢?


田蕴章:没有矛盾。


古人所说的这个“八面出锋”,其实是用笔的一种灵活性。我们写一个字给大家看。就是说,我们虽然强调“中锋用笔”,但是这个“中锋”不是始终是死死的这样的。


比如我们写一个“花”字,行书示范,草书示范。这个笔用了很多的笔法,非常的灵活。所以这个笔,很多方面的笔法都在使用。但今人就不是这样认为,有的人就曲解。

(图:“天”字病笔)

比如写一个“天”字,他认为第一笔横可以逆入笔锋,第二笔变化一下可以偏锋,第三笔长撇又是斜式的滑拉一下,第四笔捺又用什么拖笔。(如上图)这都是病笔。不能这样写字,这样写出来的肯定都是“丑书”。这都是不能用的东西。对“八面出锋”的理解有一个问题。


所以我们在学习书法当中,不能曲解古人的原意。古人讲的这些东西,是他在书写当中的经验之谈。因此,当你确定“中锋用笔”就是用笔大纲、用笔大法的时候,你对其他的用笔方法参而用之,这是可以的。但是,我说的以中锋为主,这是不能改变的。


这就是赵孟頫说的“用笔千古不易”的真实涵义。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看赵孟頫的字,我们就无法理解前人的书法是如何的高妙。


因此,我们在写字的时候,跟绘画的用笔完全是两回事。绘画当中不择手段的、达到效果就可以。写字则不然,写字离开了中锋,就失去了骨力;失去了骨力,便失去了法度。


所以一再强调要“中锋用笔”。(待续;下节讲解藏锋与露锋。)


本节重点:

1、理解“用笔千古不易”;

2、用笔大法:中锋用笔;

3、中锋与偏锋的辩证关系;

4、“八面出锋”的原意。


作业:在理解了本节的内容之后,我们再去实践,写一个“者”字看看(接下来会具体讲解),然后请真实的告诉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