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牛献礼:把课堂当作献给学生的礼物

 hankagou 2016-10-22

                                     牛献礼:把课堂当作献给学生的礼物

                                                             ——本文刊登在《湖南教育》2014年第10期

                     《湖南教育》记者  吴秀娟

 

   初识牛献礼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那笃定的眼神中所透出的真诚与儒雅,他总会用心地去倾听他人的想法,友善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有着一份对生活的虔诚。

   与牛献礼对话,聊他对数学教学、对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就如同数学符号般简单、条理分明,却又在不经意间将人领入思想的深处,将成长中的点滴感动向我们娓娓道来。从1991年初登讲台至今,他一直坚守在课堂教学一线,以上课为乐,把每一堂课都当作献给学生的礼物。

 

学习,汲取成长力量

 

   从一位村办小学教师到首都名校的特级教师,回首这段成长的旅程,学习给了牛献礼最大的馈赠。

   1991年毕业于周口师专化学专业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专业实习期教了两个月的初三化学,毕业分配时却被分到远郊乡镇一所只有200名学生、12名教师的村办小学。在这里,缺什么老师教什么课是教育生活的常态。校长王子成对他说:“你接我的课吧,教三年级语文。”于是,牛献礼鬼使神差地成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翻开教科书,他向王子成提了个“傻”问题:“校长,我也没教过小学,这认认字、读读课文的,一节课要教几课书呢?”王子成看着他满脸真诚的样子,说:“牛老师,这一课书得分好几节课来上。明天,你来听我上课吧!”

   没有了专业优势,原有的知识积累几近归零,牛献礼便现学现卖地在教学舞台上另起了“炉灶”。一年后,他调到乡中心小学,在这里从语文“转战”数学。回顾这段时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如野草般生长”。

   既然当了一名老师,那为什么不做名好老师呢?少年时就形成的坚韧性格让他不甘于平庸,学习便成为助力专业成长的法宝。出差在外,书店成了必去的地方。北师大读者服务部、西单和王府井附近的书店都是北京这一站的“首选之地”。那时每月的工资只有三四百元,但买两三百元的书籍却是常有的事。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李希贵等教育家的专著,郑毓信、邱学华、张天孝等数学名家的教学随笔、课堂实录成了他案头上的“常客”,教育教学期刊将最前沿的数学科研信息带到那个地处偏远的小城,让初生牛犊的他汲取着生命向上的力量。几年下来,牛献礼剪贴、抄写的各种教学资料有近20本,达80多万字。读得多了,视野慢慢变得开阔起来,专业知识的积累日渐深厚。

   1995年,第一次听到特级教师吴正宪的数学课《数的整除》,牛献礼恍然发觉:原来课也可以这样上,我什么时候也能上出这样的课,我能不能成为这样的老师呢?

   奔着这样一个目标,在学校已“小有名气”的牛献礼,在公开课教学上狠下功夫: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常常闭门苦练“绕口令”,有时还用录音机把所讲的课录下来,用心推敲语音、语气和语调,再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用水泥地作黑板认真练习板书……

   不断地钻研,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尝试创新的教法,他捧回了诸如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优质课教师、河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等荣誉。2004年,32岁的牛献礼获评河南省特级教师,成为河南省最年轻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用心,方能以上课为乐

 

  《说文解字》有言:“備(备),慎也。”做一件事,只有发自内心地重视,才能够用心去准备。用心,才是慎。在牛献礼眼中,要备好一堂课,同样需要用心去准备。

  一个学期,有那么一两堂课很精彩,这并不稀奇。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实非易事。“把每一堂课当作献给学生的礼物”是牛献礼的座右铭。既然是礼物,一定是精心打磨和准备的,又怎能怠慢呢?

   1991年从教至今,一直在教学一线上摸爬滚打的他坚信,对学科本质的把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学校放暑假前,他给自己的“徒弟”布置了这么一项“假期作业”:去网上找来12册的小学数学教材通读、研究一番。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道理很简单——先从整体把握教材,再从整体到局部,把握具体的知识点在整个序列中的位置,瞻前顾后,融会贯通。“这就好比是认地图,先要心中有全局,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道路,也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牛献礼说,“如果教二年级,不见得只看二年级的教材,一定要统揽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如果教中高年级,还得看看初中的教材。这样,每教一个知识点,老师心里都有本‘账’——前面学到什么程度,后边要学什么;今天教他,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哪些准备……”

   他还把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各地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搜罗”过来,琢磨别地的教材与本地的教材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别人是这样编排的,这对我有哪些帮助和启发,哪种编排更适合我的学生和教学风格……一纵一横之间,原本单调的教材呈现出多元的姿态,对数学课堂的理解也就变得立体起来。

   “教育应该目中有人,这里的‘人’便是学生。”除了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之外,他的用心还在于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注。公开课上,询问孩子们是否看得清白板上书写的字迹,并悉心地为看不清字迹的学生调换座位;平日里,办公桌就摆放在教室里,时时与孩子们在一起,连同这陪伴本身也成了一种无形的教育。当学生课下提问,遇到自己没想明白的知识点时,他一定会在事后翻阅资料,弄清楚个所以然来,再把学生叫到跟前,说:“你前两天问的那个问题,我现在想明白了……”其实,他想教给孩子的,不单单是那个知识点——“你看,牛老师是个做事认真、说话算数的人,以后你答应我的事也一定要做到。”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跟孩子真诚地交流,营造尊重、友善的文化,远比学到多少知识更有价值。这份言传身教的背后,深藏着一颗爱孩子的心。

 

好玩,数学就在身边

 

   “他从‘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入手,像聊家常一般带着孩子们走进了数学的世界。一句‘有哪几位同学这个月过生日?让我们来做一个猜生日的游戏吧’,又让孩子成为了课程的资源。孩子们的自主发现能力,就在这种近似生活常态的情境中不断突破,信手拈来……”平江县南江镇中心小学的房科剑老师这样评价牛献礼的数学课《月历表中的数学奥秘》。挖掘并运用那些看似简单的生活课程资源,将教育的万千智慧融入最为朴实和本真的课堂,可谓是大道至简。

    数学家陈省身曾给小学生题词——“数学好玩”。在牛献礼看来,数学之所以好玩,就在于它本身的魅力,能激发人思考,在动脑筋的过程中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教数学,不能光看重它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数学和生活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觉得数学并不神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大家还能继续编下去吗?谁能只用一句话就把这首儿歌唱完?”

  “x只青蛙x张嘴,x只眼睛x条腿……”

  “如果x代表1,就成了1只青蛙1张嘴,1只眼睛1条腿,这是一只残废的青蛙。”

  “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如果a代表1,b代表2,c代表3,d代表4,就成了1只青蛙2张嘴,3只眼睛4条腿,也是一只残废的青蛙。”

  “你这样的写法没有反映出儿歌中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想想该怎样表示?”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从儿歌《数青蛙》到数学课堂里的《用字母表示数》,牛献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孩子架起一座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笑声不断、思考不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引导,“引出”而不是“堵塞”学生的真实想法,让课堂进入一种“胶着”的对话状态,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速度”来得慢一些,让课堂提供更多学生“讨价还价”的机会。

   教育不单单是教会孩子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思考,因为思维比知识更重要。“大家听懂我的意思了么?”“谁有问题,请举手?”这是牛献礼的课堂上,“小先生”“小老师”们经常提的两个问题。他所教的班上,每周都有一节“小老师课”“小先生课”。由老师将作业中的疑难点提炼出来,再请“小老师”到讲台上来“教”,这个过程就是练习的过程,更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牛献礼说,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就应该这样:既深知教学的活力来自充满火热生命气息的生活世界,但同时又善于改造生活原生态为我所用,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丰富的教育意义,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同时又有一颗能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头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