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揽月上青天

 昵称535749 2016-10-23

2016-10-21 14:00 | 豆瓣:佹俏

在前面关于《宣室志》的内容中,我介绍过一篇“王先生”和女儿一起贴月亮的故事,而在写《酉阳杂俎》时,我们还看过一个有关一行和尚偷星星的传说。这一篇中要说的故事,和它们两个有些像,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周生似乎本领更大些,他偷来的不是星星,而是月亮,并且在展现奇术时,也不是贴个“假月亮”在墙上,而是直接将偷来的“真月亮”抱在了怀中——

话说唐文宗太和年间,有一位结庐于洞庭山的周先生,本领通天,经常以自己高妙的道术救济吴楚地区的百姓,当地人都十分敬重他。后来有一次,周先生要到洛谷一带去,途经广陵时,住在了一处佛寺内,碰巧当时还有三四个旅行到此的文艺小青年,和他一同留宿于这座寺庙之中。

那天恰好是中秋,晚上时,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澄澈晶莹,皎洁无边。几位文青游客闲得蛋疼,就拉了周先生一同在寺中赏月。赏月这种事情吧,对于一般的文艺青年来说,总要有一系列配套的基础设施才能赏得比较尽兴,比如月下有酒,酒旁有花,花前有人,而且这个“人”通常还得是个“美人”,至于“美人”是男是女,那等酒一喝多后就不太重要了,反正最后都是大醉酩酊,“我醉欲眠卿且去,少时有意抱枕来”。否则的话,干瞪眼赏上一两个时辰的大白月亮,那就基本上是只有兔子才会干的事儿。

但不幸的是,住在这么座寺庙里,美人美酒是肯定没指望了,几位游客踅摸了半天,也没在小沙弥中发现个清秀俊美的。而至于花——他们住的地方倒是靠近寺庙的菜园,这里种了不少萝卜,可无奈早已过了花期……

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不过却没难倒这几位不知是实在有心赏月,还是果然闲得蛋疼的文青游客,他们以茶代酒,吟诗为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四一十二个美人,倒也把赏月的氛围搞得十分惬意。这个刚吟完一句“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那个就接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但不知为何,吟着吟着,周先生就感觉他们诗歌吟咏的方向有些不大对头,到最后,果然在吟出了一句“明月皎皎照我床,邻家寡妇起彷徨”后,诗句歌咏的对象正式从“月亮”转向了“寡妇”,或是没有伴侣的女性形象。

当然,随着胡闹,游客中有一两个人也慢慢发现了周先生不但没和他们一起耍流氓,而且脸色还越来越难看,于是便开始转移话题,哄着聊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你一个我一个地讲起来,在有人说到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游历月宫的传说时,大家都莫名地惆怅起来,纷纷相对叹息说:“唉,我们这些尘世凡人,这辈子是肯定去不了月亮之上的,不知道唐玄宗见到的那些仙子是不是能用温柔眼光让黑夜绚烂呢?可惜啊可惜!仙子们又是不是会将野辣辣的情歌唱到天亮呢?奈何啊奈何!”

没想到,听了这话,一直对他们爱答不理的周先生倒好像很来兴致地样子,他忽然清清嗓子说:“你们别急着失落,和月亮来次亲密接触倒也不是什么难事儿,我以前跟我师父修行时,曾经学到过一种法术,可以暂时把月亮摘下来,放到怀中或袖子里,你们信不信?”说完,他就笑呵呵地挑着眉毛看了一圈众人,似乎是在询问大家是否信他。

对此,几位游客或信或疑,有觉得他在吹牛说大话的,也有认为他或许真是奇人,能帮大家圆了梦的。周先生见此,很不高兴,气哼哼地说:“呦呵,还有不信的?那看来我要是不让你们真见识一下,倒成了我在胡说八道了。”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就算是不相信他的,也开始起哄让他赶快施法去摘月亮。周先生也不扫大家兴,当即就找来个小和尚,让他安排为自己腾出一间空房子,把四面的墙壁都遮得严严实实,不能留有缝隙,又要来了几百双筷子,让他的仆人用小绳绑起来,捆成梯子的样子。有好奇的人问他这筷子是用来做什么的,他翻翻白眼说:“白痴!我是要去摘月亮,凭空蹦上去就能摘吗?当然得有梯子了!我得爬着这个筷子绑起来的梯子去摘,你们大家都走开吧,我要施法了,不许偷看,等我喊你们时再来看。”

于是,他就关起房门来开始作法。几位游客只好又走回到之前赏月的庭院中等着,过了有一阵,不知为何,忽然间天昏地暗,之前本来皎皎在天的明月一下子看不到了,大家仔细观察,却又发现天上没有一缕云彩,并不是乌云遮住了月亮,而就在此时,房中传出了周先生的声音:“好啦,我回来了。”

几位游客赶忙过去打开房门,只见周先生呵呵笑着站在房中,怀中鼓鼓囊囊的,他说:“外边是不是黑下来了?月亮现在就在我的衣服里,都凑过来看看吧!”说着,他就将衣襟掀起,露出怀里的月亮来,才露了只有一寸多,整间屋子就被照得通明,月亮的清辉遍布全室,寒光浸人肌骨。

游客们看到此情此景,全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周先生看着大家目瞪口呆的样子,颇为得意地笑道:“你们之前不信我,现在信不信了?”

众人听了,忙恭恭敬敬地向他拜谢,有为之前的怀疑而道歉的,也有为圆了心愿而道谢的,最后,大家请求他赶快把月亮送回去,于是,周先生便又命众人出去,自己再次关起房门,此时屋外庭院还是漆黑一片,然而过了大约有一顿饭的功夫,天色忽然一亮,皎洁如初的月亮就又挂在夜空之中了……

“这真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呀!”

——看着天上澄澈圆满的月亮,不知几位游客中哪个特别骚的骚客又吟了一句。

【原文】

唐太和中,有周生者,庐于洞庭山,时以道术济吴楚,人多敬之。后将抵洛谷之间,途次广陵,舍佛寺中。会有三四客皆来。时方中秋,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吾辈尘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知曰:“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月致之怀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为明,则妄矣。”因命虚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纤隙。又命以箸数百,呼其僮绳而架之。且告客曰 :“我将梯此取月去。闻呼可来观。”乃闭户久之。数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觉天地曛晦,仰而视之,即又无纤云。俄闻生呼曰:“某至矣。”因开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请客观焉。”因以举之,其衣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谢之,愿收其光。因又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初。

——《宣室志·周生》

从这个周生上天摘月亮的故事,我想起了张华《博物志》以及段成式《酉阳杂俎》里的两个故事,一个有关“上天”,一个有关“月亮”。

《博物志》中的故事是这样的:

话说,以前人们常说天上银河与大海是相通的,大约在西汉时,某处海岛上有人烟,年年八月,人们总是能看到有空木筏不知从何处飘来,在岸边停留几日后,就又自动按原路飘回去,来去都很准时,仿佛有人在操纵一般,十分灵异。

海岛上有个胸怀奇志,素来胆大的年轻人,有次决定搞清楚这诡异的空木筏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就在一只飘来的木筏上建起了高阁,又带足了干粮,乘着它出海而去。在刚出发后的十几天里,他仰头还能看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可后来飘到的地方却好像是一片混沌,他自己也恍恍惚惚的,分不清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又过了有十多天,木筏似乎飘过了那段混沌的地界,忽然来到一处城市,此地有城有郭,屋舍俨然,远远望去,许多屋子里还有很多正在织作的妇女。接着,他又看到一位牵着牛的男子,在河中小岛的岸边饮牛。牵牛男子见到他,一脸惊愕,问道说:“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年轻人便把自己是如何乘着竹筏子漂流而来的事情说了,并且询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自己之前看到的那段混沌地界又是怎么回事等等。牵牛男子说:“这不是你来的地方,你还是赶快回去吧。至于你问的那些问题,等回去后到蜀郡去一趟,拜访一下大哲人严君平,就会知道答案了。”年轻人见牵牛男子如此劝告,最终没有上岸,又乘着竹筏如期地飘回了自己的家乡。

后来他去了蜀郡,将自己的经历对严君平说了一番,并向其询问答案,严君平仔细地回忆了一番后,说:“某年某月某日,我曾见到有客星犯牵牛宿,这颗客星莫非就是你?”他们一起仔细计算了一下当时的日子,果然就是这个年轻人来到银河之上的那天。

而《酉阳杂俎》里的故事则是这样的:

话说也是唐文宗太和年间,有个人们已经不记得姓名的人,是郑仁本的表弟,他曾与一位王秀才去嵩山游玩。两人喜欢看奇景,专挑那些没人到过的地方去,一路上斩藤越涧,最后,在来到一处极其幽静的所在时,终于迷路了……两人找来找去,一直到天快黑了,也没发现回去的路。

正当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听到身边的树丛中传来了很大的呼噜声,他们拨开荆棘一看,只见一个身穿洁白布衣的人,正枕着个包裹在睡觉。两人走过去把他唤醒,问道:“我们偶然误入此地,迷了路,您知道怎么回到大路上去吗?”被搅了好梦的白衣人心情似乎有些不大好,翻了他们两眼,就又转过身去接着睡觉了。两人无奈,只好再次叫他,并恭敬行礼,白衣人这才坐起身来,拍了拍身边的土地,看着他们说:“来,坐过来!”

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于是就凑过去坐在他身边,并询问白衣人又是打哪儿来。白衣人听了大笑,说:“你们俩知道月亮是七种宝物合成的吗?月亮就像一个丸子,或者说球球儿,它上面凹凸不平,有些地方明亮,那是太阳照在凸起的地方形成的,有些地方阴暗,那是凸起地方的影子遮挡了凹陷的地方导致的。现在呀,月亮上有八万两千户人正在修理月球表面,凿去凸起,填平凹陷,以便让它更加明亮,我就是其中之一。”说着,他又打开自己的包裹,里面有一些斧子凿子之类的工具,还有两份玉屑饭,白衣人拿出玉屑饭来交给二人,说:“你们俩这次是来着了,碰上我真是祖宗积了八辈儿大德了,这两份玉屑饭给你们,你们分着吃了,虽然服了它尚不足以长生不老,可却能保一生无病无疾。”说着,他就站起身来,伸手给两人指了一条小路,说:“就顺着这条路走吧,走到头自然就回到大路上了。”

话音刚落,白衣人就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一个典故,叫做“玉斧修月”,王安石、辛弃疾、元好问都曾在自己的诗词中用到过。

在我看来,《博物志》故事里那支银河驶向大海的竹筏子,像极了我特别喜欢的日本作家宫泽贤治笔下《银河铁道之夜》中的列车,故事虽短,情节虽简,但却有着同样浪漫的意象;而《酉阳杂俎》中“玉斧修月”的故事,又让人对唐代人宇宙观念不免遐想,你能想象在一篇志怪故事中,月亮不是嫦羲的儿子,它上面没有嫦娥、没有玉兔、没有吴刚、没有桂花树,而是一个光秃秃的石头球子,表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环形山,并且还早有八万两千户人先于阿姆斯特朗登月,在其上敲敲打打修修凿凿吗?

三个故事,不管是上天揽月,还是出海登天,又或者是月球表面的修缮工程,我觉得都能从其中读出前人那些关于海月星空的美丽想象,和别有味道的趣味。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